早上,去杭州与冯根生老先生会晤,相谈甚欢,竟两小时而未能止。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们常常见面。
国药冯在业界名声显赫,今年是本命年,七十二周岁了。他是始于一八七四年胡庆余堂一九四九年收的最后一个学徒,迄今从事中药行业已到第五十八个年头了,且一直在企业第一线辛劳工作。他每天上午七点半进厂,几无间断。一九七二年三十七岁的他从毛泽东时代当厂长一直到今天还是企业一把手,中国恐无第二人。他说,他是幸存者。期间有很多的改变可能,他不移不易,命运持续地指引着他。他认真地告诉我,他将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到二零零九年的一月十九日,届时,他将实现从业六十周年,创下纪录,并正式从一线退下来。说着,他的眼角透出执着和坚韧,以及几分的怀恋和展望。
闻之,我惟感叹。
一九八八年四月,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出炉,入选者清一色是国营企业的当家人。当时,中国社会对企业家这个称谓还十分陌生。此前一年,彼得•德鲁克发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他对企业家的定义是,“企业家是那些愿意把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在评选后的第十五年,幸运者在杭州聚会。人们发现,这二十人到此时是“病的病,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退的退”,仍在企业家岗位上工作的,只有杭州青春宝的冯根生、青岛双星的汪海以及烟台港务局的朱毅三位。
这段故事,冯以前告诉过我。
吴晓波正在撰写中国企业史。他感慨:“在中国商业界,国营企业的经营者应该是个人素质最为优异、责任心也相当强的一群,然而客观地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除了垄断性产业之外,我们鲜有看到真正的成功者,而且也无法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成功定律。这或许真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宿命?”
董桥早年在伦敦钴研马克思。后来他说,原来自己认识的不是马克思其人,而是马克思的胡须。“胡须很浓,人在胡须丛中,看到的一切自然不很清楚。”吴晓波说,“历史学家大概都是远视眼,远的看得很清楚,在眼前的则越来越模糊。”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幸运和幸存,只是方式不同。但是,几十年而能始终,则难矣哉。
有人说,或许,生命会因为呼吸的停止而将幸福和忧伤封存,而记载着思结和幽怨的文字却能够穿越时空让后世的人们感怀。或许,这就是命运,当我们被命运撞到的一刻,我们的未来是一条可变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