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术新闻中文版
《艺术新闻/中文版》每月带来第一手全球艺术资讯和专业声音,也是国内第一份数字版和印刷版同步上市的艺术媒体。数字版“艺术新闻”已被App Store主力推荐,并迅速成为下载量排名第一的艺术类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银行  ·  进出口银行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专项措施 ·  昨天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  2 天前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  2 天前  
中国银行  ·  初六|非遗里的中国年 ·  4 天前  
中国银行  ·  接财神 共迎财富年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术新闻中文版

与时代共情,拉开体验多维未来的滑动门|“曹斐:潮汐宙合”论坛回顾

艺术新闻中文版  · 公众号  ·  · 2024-06-30 22:03

正文







作为当下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曹斐以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全景视角,深切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剧烈变化。2024年6月22日,曹斐的大型中期回顾展“曹斐:潮汐宙合”在浦东美术馆揭幕。该展览是浦东美术馆自开馆以来的首个女性艺术家个展及首个影像与媒体艺术大展,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曹斐个展之一。


在展览开幕当日,《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邀请艺术家曹斐、本次展览的三位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谭雪、杨北辰,与刊物主编叶滢展开对话。 对话以“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为主题,从曹斐的切身成长与创作经历进入,通过不同创作线索解码艺术家三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为观众拉开了艺术家所打造的从技术到情感、从身体到文化、从日常生活到数字时空、多维度体验未来的时空世界的滑动门,为了解本次展览提供了更加深入的通道。本次展览和开幕论坛得到CHANEL特别支持。


“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论坛现场。从左至右:《艺术新闻》主编叶滢、艺术家曹斐、独立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研究者与策展人杨北辰


来自珠三角的活力

城市变化与小人物命运交织的时代共情

从对广州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摄与研究(《三元里》,2003)、以幽默荒诞的舞台、戏剧面貌呈现的《珠三角枭雄传》(2005)到《谁的乌托邦》(2006)中对长三角工厂工人的关注,曹斐的创作时常被与珠三角地区独具生活化的南方气质紧密相连。在论坛伊始,作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的艺术家,曹斐谈到珠三角的地方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变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艺术家曹斐,“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论坛现场


曹斐表示,尽管在今天回望曾经的生活环境会发现这种影响巨大,但身处其中时却觉理所当然。 自己自然地孕育在这样的迅疾城市变迁之中,作品中所形成、呈现的冲击感也是必然,其中的明快、节奏感,都与广东人的生猛息息相关。


曹斐就读的广州美术学院当时并没有摄影系或者电影专业,曹斐对于影像创作的摸索全凭从打口碟、翻版CD、盗版VCD里习得的语言表达。尽管当时包括张培力、大尾象在内的一批艺术家及团体已经开启录像艺术方面的实验,但曹斐尚未与此产生交集,仍在自己的成长路径中独立摸索。


曹斐,《珠三角枭雄传》剧照,90分钟,2005年


五条人巡回演唱会“大时代歌厅”演出现场,2023年


在此曹斐谈到与五条人乐队的合作缘起。艺术家陈侗是曹斐的老师,2000年初,陈侗将其合作创办的录像局二楼分租给了五条人的成员仁科,仁科也就是在这里看到了曹斐的作品。但直到2021年,五条人在北京看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曹斐个展“时代舞台”,这时他们才算正式结识。这也是于2023年在广州体育馆进行的五条人巡回演唱会“大时代歌厅”双方合作的正式开始。曹斐作为本次演唱会的艺术导演谈到,“大时代歌厅”中激烈演变的城市化变迁,正是自身对于广州这座城市迅疾变化的体验。


《艺术新闻》主编叶滢,“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论坛现场


在此主持人叶滢指出,曹斐的作品中时常体现出在中国整个产业的变化中对个体的亲密关照,并将平凡人物赋予戏剧性的表达。 例如,在为作品《谁的乌托邦》进行调研时,曹斐在珠三角一个生产灯泡的工厂结识了工厂女工林爱玲。林爱玲成长于较为贫困的客家地区、小时候想学舞蹈但没有机会,早早地读技校、进入工厂,于是曹斐就邀请她在车间里跳了一段孔雀舞,在影片中和她穿着制服在流水线工作的画面重叠,构成了《谁的乌托邦》最具代表性的一幕。而在这个项目完成的大概十年后,林爱玲和曹斐重新建立了联系,彼时她已经半工半读考上大学、在外企工作。曹斐将这种因缘际会称为“神圣的降临”再比如《牛奶》(2005)中出现的卖唱者阿明,“他是广州的一个传奇人物,我经常小时候会遇到他。阿明喜欢异装,但他生于60年代,所以很难去表现这种性别的流动,所以他通过歌曲、装扮去呈现他自己。我会被这种街头的神奇人物吸引,所以到了我有拍片的能力的时候,我就邀请他演我的影片, 我觉得我与他们的交集很有意思,在我作品里面有一天他们会发光。”曹斐表示,“我觉得是广州的生活让我把我的注意力转向了这种平凡。”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单频录像,5:4,彩色,有声 20分20秒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s


走入红霞影剧院:

时代的同行者,在过去中体验未来

“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彭靖


2011年,曹斐在拍摄《东风》时首次踏入红霞路,这里如同穿越般唤醒的来自上世纪的记忆,让来此处进行创作的愿望埋在了曹斐心里。2015年,曹斐在现有工作室面临拆迁后,作为“临时使用者”入驻红霞影剧院空间,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和田野现场,并先后创作了科幻长片《新星》(2019)、纪录片《红霞》(2019)、虚拟现实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2020),在2023年红霞影剧院拆除后拍摄了《红霞后记》(2023)、《红霞献曲》(2024),制作了影像装置《酒仙桥之歌》(2021)。“红霞”项目的诸多成果融合了现实、历史与科幻等元素,从多维度展现着这片社区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存在。


曹斐,《新星》, 2019,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5.1有声 97分13秒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s


曹斐表示,在入驻红霞影剧院前,自己并不知道此处背后蕴藏的如此丰富的历史,这里作为一个剖面,将众多看似不相关的事件缠绕相连,不仅关联到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同时作为单位职工电影院关联到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生产,及背后中国电子工业革命的命运。


“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夏木


红霞影剧院及所在的红霞社区的名字来自苏联圣彼得堡的红霞工厂,这里支援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红霞”这一名字正是来自对这段中苏友谊的纪念。曹斐表示,这段历史性的友谊也关联到自己父母辈所接受到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现实主义绘画训练,及她的母亲时常哼唱的苏联歌曲。


研究者与策展人杨北辰,“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论坛现场


在谈到这件作品时,策展人杨北辰用“时代的同行者”来形容曹斐。 他认为,曹斐的作品总是与所处的时代保持着一种张力,这种流动的状态与曹斐的创作所处理的丰富议题使其工作方式很难被下定义,综合性的工作方式也一直是曹斐所擅长的,围绕红霞影剧院展开的庞杂的多媒介创作及其中的复杂性便是典型。


同时,杨北辰还强调了曹斐作品中的时间性。正如曹斐在其过去的创作中所说过的一句话:“我曾在过去中体验未来” ,以科幻长片《新星》中呈现的复古科幻为典型,红霞影剧院项目中相互映射的星丛式文本、实物给予创作以支撑,这种复杂的时间性推动了整个项目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形态。


“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彭靖


杨北辰最后强调,尽管曹斐在红霞影剧院的创作中持续着研究者一般的工作,但她的作品始终是充满感情的。在与红霞相处的几年中,曹斐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身体层面都与红霞高度连接在一起,这是研究方法所不能掩盖的。在曹斐综合性的工作方式背后,作为艺术家的本能性是其中重要的支撑。


产业更迭与个体命运,

人与技术的深度交缠

曹斐,《亚洲一号》,2018,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有声 63分21秒 作品由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艺术计划委任创作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s


杨北辰认为,从《谁的乌托邦》中伴随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推动的产业爆发形塑的新工人,到红霞影剧院作为社会主义遗产的工厂机制下的旧时代工人, 纵观曹斐的创作,工人与工厂、产业与技术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索 。这在《亚洲一号》中则体现为高度自动化时代的工人与工厂。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面对工人主体性与在场感的巨大削弱?在《亚洲一号》中,观众由此看到人类工人与非人类工人之间所发生的奇妙的情感反应。 而作为曹斐首次严肃、全面地对于历史与时间问题的处理与尝试,红霞影剧院项目是对曹斐过去众多工作的一个总结,贯穿了她对于时代的理解。


谈及曹斐作品中透露的技术观,杨北辰认为,曹斐一直保持着对于技术的高度敏锐,这种将技术作为对象的仔细审视并非一种全然拥抱或者欢庆的态度,而是带有十分复杂的心理视角与情感。 在曹斐最新的项目《疾飞》中,就像曹斐在此前所强调的,尽管作品将焦点转向无人机与自动 化,但落地的依然是人,她关心的“永远是人的问题”。杨北辰认为,这并非一种保守的态度,而恰恰是在人们面对某种汹涌来临的大趋势前,“清醒的、自我审视的立场”。


来自中国的全球视角,

不限于物理空间的多焦点对话

“曹斐:潮汐宙合”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2024,摄影:彭靖


2016年,MoMA PS1举办了曹斐在美国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南希·斯佩克特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因为彼时主流当代艺术领域尚未像现在这样与网络空间如此融汇至深。同时,这次展览也是进入中国的一个入口。作为最早使用游戏平台的艺术家之一,曹斐在《人民城寨》(2007-2022)中通过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开发了一座虚拟城市,将中国社会现实中的符号与对国家未来的想象相结合——鸟巢、大裤衩、东方明珠……同时作品又涉及诸如马塞尔·杜尚在内的美术史援引。 斯佩克特认为,这次展览呈现了一种多焦点的对话,真正让西方观众窥见了当代艺术的全球视角,而非从西方出发由内向外的观看,而曹斐的作品在提供这一视角方面功不可没。


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时代潮汐与创制世界”论坛现场


2018年,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艺术计划委任创作的《亚洲一号》在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斯佩克特亦是本次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当被问及如何向来自西方的观众去呈现曹斐的故事,以及如何看待疫情所造成的近年来中国与西方社会造成的沟通上的断裂,斯佩克特表示,《 亚洲一号》所关注的自动化议题是全球性的,在这其中,观众能够真正理解消费文化、订购、效率与机械的概念,以及对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渴望,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大流行病之前。因此,某种程度上,《亚洲一号》中所体现的孤独感是有预见性的。


曹斐,《亚洲一号》,2018,单频高清影像,2.35:1,彩色,有声 63分21秒 作品由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中国艺术计划委任创作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 Sprüth Magers


斯佩克特认为,曹斐的作品拥有一种真正的全球元素,而自己能够作出的贡献便是为这件来自中国南方的作品带入外部的视角。 去年,曹斐在拉丁美洲的首个个展在巴西圣保罗州立美术馆举办。今年,曹斐的个展也来到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以及上海浦东美术馆,正是曹斐的作品所能够引起的广泛共鸣将其带到了世界各地。


打破二元对立:

人性化的数字化身,

身在其中的“元宇宙”

曹斐,《Oz》,2022,双屏数字影像,9:16,彩色,有声 1分36秒 音乐:马海平


从《人民城寨》中的虚拟化身“中国·翠西”到最新创作的数字化身《Oz》,曹斐在虚拟世界中创建的形象自由、飘逸、色彩斑斓,似乎暗含对技术的乐观想象。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曹斐创作中这些数字化身的变化及其与艺术家本人的关系,斯佩克特表示, “中国·翠西”是《人民城寨》的建造者、守护神,同时也是一名女性,作为一名世界建设者、故事讲述者和城市规划者,这个角色并不一定是人们所期望的,而这一点非常重要。 数字化身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它通常是一个人为了摆脱自我人格而创作的栖息于网络的形象,而在过去五年,我们已经目睹了包括“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在内的诸多所谓“数字化身”的兴起。


但与此相对,栖息在“人民城寨”中的“中国·翠西”是一名非常人性化的角色,在由其延伸出的众多项目中,她有自己的生活、后代与恋情。除此之外,翠西还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物,她不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 身。斯佩克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翠西”的形象是对大规模商业化的一种纠正,而不仅仅是对加密文化、加密货币以及所有围绕区块链的炒作的纠正。 曹斐所打造的“人民城寨”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重要的世界,同时又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宁静、未来主义、后人类、半机械与半自然,处于一种乌托邦式的环境中。曹斐在《多托邦》第一期中的援引并非来自科幻幻想,而是马里内蒂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之节选,但在其中摆脱了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色彩,去拥抱机械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多托邦》第二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即相信技术能够被利用在非常积极的方面并大有可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