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备了创造和毁损的能力。
——鹿妈
今年的寒假格外漫长,在这个特殊时期,父母和孩子难得整日相伴。
可相处的时间越长,我们对孩子的容忍和接纳度也越低。
原本尚能忍受的小错,如今却容易让我们气急败坏。
当孩子不如己愿时,一些口不择言的话,就这样脱口而出。
“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不准哭,再哭就不要你了”“我这都是为你好,不知好歹”......
这些父母随口而出语言,像根尖刺深深扎进孩子的心底,痛苦慢慢在孩子的内心生根,发芽,扩散,留下终身无法痊愈的伤疤。
下面是最伤孩子的4句话,提醒父母们一定要嘴下留情,不要再去伤害孩子了。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所有威胁孩子的语言中,这句话无疑是杀伤力最大的。
因为它摧毁的是孩子对父母全心的依恋和信任。
知乎上,一位网友曾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三四岁时总生病,隔三岔五就要去医院。年纪小,不免心里抵触,也总不愿配合医生。
妈妈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他,又气又急地吼道:
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在这!
妈妈自然没有扔他。如今的他,身体健康,心理正常。
可他却常常陷入一个梦中,梦里爸爸妈妈坐着大巴车离开,把他扔在了马路边。
父母永远都无法明白,一句恐吓的“不要你”会让孩子坠入怎样的深渊。
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最“管用”的话,总是伤孩子最深。
原来,父母的爱不是永久的,它还附上了许多的条件。
原来,自己如果不够听话,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
孩子在被抛弃的恐惧中学会了顺从,懂得了观察父母的情绪,他们小心翼翼地用讨好来换取想要的爱。
听话的孩子最让人心疼,因为他们被迫藏起了本该天真肆意的灵魂。
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大年初一,徐峥的新电影《囧妈》在平台上播放。
电影延续了一贯的波折和笑点,可看到后半段,才发觉囧妈演的是你我的故事。
徐峥饰演的男主徐伊万,阴差阳错下和妈妈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六天六夜的旅程里,中年的徐伊万受着妈妈全方位的“照顾”。
总担心他没有吃饱,找准一切机会往他嘴里塞食物。
不管他渴不渴,红豆水、绿豆水、果汁,都必须按照时辰来招呼。
心满意足地看儿子吃了整盒红烧肉,却保留最后一块,因为要控制脂肪。
无孔不入的控制也蔓延到了婚姻上,妈妈追问他何时要孩子,干涉他与妻子的相处...
当徐伊万再也无法忍受,在过度干预中失控暴走时,妈妈痛苦又不解,她说出了那句许多父母挂在嘴边的话:
我是你妈,我是为你好啊。
因为爱的深沉,所以就可以肆意地入侵孩子的世界,无视孩子的意愿,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
这样的“好”未免太过沉重,孩子的自我被忽视了,又如何谈得上“为了你”呢?
儿童并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瓶子,他们不是每时每刻 都等待着我们的帮助。
爱得太满,是种灾难。
真正的爱,是一场对生命的成全。所有的孩子,最终都只想成为他自己。
别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做自己的权利。
我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无论是生活的艰难,还是工作的压力,哪样都能让人疲惫不堪。
此时,孩子的顽皮和不省心,就像压下的最后一根稻草,瞬间点着那把压抑许久的怒火:
这话语背后的意思:
我们为你付出了许多,你却让人如此失望。
小小的孩子,只会把这理解为:
原来父母所有的辛苦和窘迫,都是自己造成的。
看过一则新闻,贵州一名8岁的小女孩作业没写完,怕被父亲责骂,便离家出走了。
原来,女孩的父母离婚了,父亲靠送外卖养家糊口,独自抚养孩子。
成人生活的艰难不是孩子能够承受的重量,也不该成为孩子犯错后,加重孩子负
罪感的理由。
娘家小表妹,从小父母离了婚。每一次遇到什么不顺心,表婶对着小表妹就是一顿骂。
听多了,才发现大抵都是: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嫁人过好日子去了。
因为你,我才住着这破房子。
后来高考,表妹填了1000公里外的大学,结婚、买房无一不是离家远远的。
家里长辈都怪表妹,不体谅表婶,说表婶一个人拉扯大她不容易,表妹却不愿留在表婶身边。
却没有人知道,表妹曾因母亲刻薄的言语,认为自己是“丧门星”、毁了母亲的幸福生活、拖累了母亲的后半生......一度压抑到连夜失眠。
孩子既没有改变生活的能力,也无法消化莫大的愧疚情绪,只能在自责和不安中逃避自己。
生活实苦,可这不是孩子的错。
早就告诉过你,你非不听
年前在肯德基取餐时,一对父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他们刚取完,本来是父亲端着托盘,也许是孩子央求,父亲迟疑下交给了男孩。
男孩很兴奋,端着餐盘脚步欢快,可一不小心被转角的桌子碰到,连人带盘摔到了地上。
果汁洒落一地,红豆派也滚了出去,男孩手足无措地看向父亲。
父亲显然很气恼,他提高音调强调:
早就告诉过你了,一定要小心点,现在搞砸了吧!
男孩一直咬着嘴巴,忍住泪水,听到父亲的斥责后,哇一声哭了出来。
孩子犯错时,许多父母对这样的话都不陌生,本意是深切的关心,出口却成了指责和抱怨。
这句看似提醒的话,其实是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忽视了孩子最真实的情绪。
它除了彰显父母的“高明”外,对解决孩子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帮助。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犯错的过程,与其抱怨孩子的不听劝,不如引导孩子,如何坦诚对待已经造成的后果。
毕竟,再好的道理,也抵不过孩子自己的亲身经历,只有体验过,才能入了孩子的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未来的路,终究要靠孩子亲自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