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建国大业》“西苑阅兵”的段落拍摄完成后,主创团队到位于北三环的远望楼宾馆聚餐。因为紧邻北京电影学院,这里成为很多电影人开会、小聚的地点。
当时这部电影已经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西苑阅兵”的拍摄更是通过央视进行了全国直播。韩三平、黄建新等人兴致很高,有人提出,不如在《建国大业》之后,再拍两部,名字就用《建党大业》、《建军大业》。
这三部电影,赵宁宇都有参与。前两部,分别以演员身份饰演刘亚楼、梁漱溟。第三部,除了扮演恽代英外,赵宁宇还担任了编剧。据他回忆,三部曲的计划,后来遭遇一个小插曲。“建党”之后,《毛泽东传》的项目被提了出来。当时有关方面计划在2012年开机拍摄,这很可能是要赶上次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不过后来,因为很多原因,电影没能投拍,《建军大业》才回归三部曲的序列。
《建国大业》之后第二年,中影就开始筹拍“建党”这部片子。由于此前的成功,无数企业蜂拥而至,希望能够投资。“拎着‘钱箱子’来谈合作的一路冲向小西天稍显破旧的中影小楼。有的连回报也不要了,能挂上一个‘联合摄制’之类的名分,‘钱箱子’直接往桌上搁。”赵宁宇由是感慨道,“资本市场是最势利的。”
投资三千多万元却在国内收获4.2亿元票房,《建国大业》的巨大成功让当时组建才一年多的中影营销公司声名鹊起。结果《建党伟业》投资规模是《建国大业》的近三倍。
这一次,黄建新把郭俊立拉来做编剧。郭俊立也很少写主旋律的剧本,之前他创作的《十月围城》《让子弹飞》都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不过,参与进来后,郭俊立才发现,虽然中影一直想把电影往商业方向上靠,却又不得不兼顾主管部门在内容上的意见,“因此(这种电影)就处于一个夹缝,我们的创作空间很小”。
据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建国大业》总策划史东明回忆,“建国”的剧本故事原本集中在第一届政协开会本身。韩三平接手后,希望能把故事开端从1948年回溯到1945年重庆谈判,共产党提出要召开政协,要团结一切民主党派建立联合政府。
在韩三平看来,如果不写一个被国民党破坏了的旧政协,就不能写出新政协的意义和它的艰辛。剧本的结构讨论一直僵持不下,各方都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时任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到现场听取意见,拍板确定了从1945年开始讲故事。
据黄建新回忆,筹备《建国大业》经历了多次审查。“电影局、广电总局、审查小组,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北京市政协,全国政协这些部门都需要提供意见。”
郭俊立对此也能理解,毕竟商业电影的另一面是,这个系列仍然是一个重大题材作品。“电影局、中宣部、党史研究单位都有意见提出来。”郭俊立说,这个过程主要是韩三平和黄建新去做,他们从不同部门拿到意见后,再反馈给编剧。
即便是按照最终意见完成剧本,到影片制作后期,来自各方的意见仍然很多。据赵宁宇在《当代中国电影导演研究》一书中记载,第二部原本计划叫《建党大业》,“片名被上级领导改了一个‘伟’字”。郭俊立则透露,《建党伟业》最终送审时,成片120分钟的电影,改了140处——从初剪完成到成片,平均每40秒就要改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