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摄脉
致力于做中国最好的在线摄影学习服务平台,每天早上8点准时推送摄影学习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旅拍誌  ·  分享一组喜欢的照片 ·  2 天前  
蚂蚁摄影MaE  ·  会拍照和不会拍照,差别到底有多大? ·  2 天前  
色影无忌  ·  2024年是自2017年以来,全球相机销量增 ... ·  4 天前  
色影无忌  ·  无忌评图第186期|opus3:时空交错的瞬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摄脉

一位犹太摄影师拍了无数民国美女,50年后重见天日,惊艳了世界

摄脉  · 公众号  · 摄影  · 2019-10-28 09:00

正文

SHEMAI

摄脉微课堂学习交流群限额500人开放进群中


进群

这是一组来自上 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让我们有幸见证了风华绝代的容颜,也唤醒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朱砂不点而朱。 那个没有PS的年代,比起现在的网红脸,不知要美上多少。
拍下这些照片的是一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

Sam Sanzetti (沈石蒂)1902年—1987年
1902年,沈石蒂出生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原名希约马·里夫希兹(Sioma Lifshitz)。 1915年,13岁的沈石蒂随家人前往中国哈尔滨。 1921年,17岁的沈石蒂,孑然一身,跳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英国船。
抵沪后,Sioma Lifshitz为自己换了个更易发音的名字Sam Sanzetti。 懂中文后,他又拥有了一个中文名字“沈石蒂”。
和许多初到上海的犹太人一样,沈石蒂两手空空,一无所长。 在1970年以色列报纸《七天》的一篇报道中,沈石蒂这样回忆道: “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一贫如洗,就这样来到中国。
为了谋生,他在照相馆外做起了擦皮鞋的营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照相技术。 并购买了相机自己进行创作。
后来,一位名叫温德伯格的美国摄影师注意到了他的作品,立刻介绍他到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工作。 就这样,沈石蒂走上了职业摄影师的道路。
照相馆内部
1927年,沈石蒂自立门户,在当时上海照相馆云集的南京路上开设了“上海美术照相馆”。

当年照相馆开张时只有外国顾客拍照,后来名声渐响后,中国富豪、社会名流、电影明星也纷纷找上门。 他的生意日渐兴隆,一连在上海开设了4家照相馆。
最火爆时,在上海市中心的工作室有11间房子,雇用了31名职员经营店铺。 这是当时全中国大型的摄影工作室之一。
沈石蒂的人像照片表情自然,用光柔和,背景素雅,就像一幅幅油画。
那时还没有彩照技术,因此部分照片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上色技术,使照片中的人物更加鲜活。 在上海期间,他拍摄了2万多张手工着色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由于公私合营,之后两年沈石蒂转而在上海的一家英国学校里教摄影课。
1957年,沈石蒂带上他的照相机和胶卷,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去了以色列特拉维夫生活。
沈石蒂在工作室
沈石蒂拉黄包车
沈石蒂曾接受以色列知名报纸《新消息报》的采访,他喃喃自语:
“我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便是在上海,上海是独一无二的,五光十色的,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的丰富的气味……”
沈石蒂其实不愿离开上海,他的大部分青年时光和记忆都与这座城市同在,更重要的是,他恋爱了。
这个中国女孩子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字——南希,双方年龄差距有20多岁。 可惜这段让沈石蒂认为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持续多久。
生活在特拉维夫的沈石蒂经常怀念上海,怀念那里的老顾客、黄包车、油条,还有甜甜的上海菜,能够再次回到上海是他余生的梦想。
他的继子德克斯勒回忆这位个头矮小、精力旺盛的继父:
“他的房间里放满了关于中国的记忆,关于上海的记忆。 他把那些珍贵的东西都保存了下来,这些都是因为他内心的自豪之情。
沈石蒂从擦皮鞋的小工摇身一变,成为当时沪上有名的摄影师,并取得令人尊敬的地位。
在他生前保存的柯达公司广告中,他被描述为“成为中国摄影大师的犹太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