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深圳太子湾•湾玺门前挤满了失望的富豪。
这个神奇的楼盘,最便宜的公寓也要2900万,开盘210分钟后,54套豪宅几乎被一抢而空。算上前两次开盘,不到一个月时间,开发商已揽金80亿。
如果《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死而复生,见到这种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会不会兴奋不已,创作出另一部惊世巨著?
实际上,类似的剧情,已在多个城市上演,尽管可能没那么刺激。
比如成都,疫情期间,不仅拍出了多块价格高昂的地块,人们的买房热情也不见消退,成交套数曾连续多天在全国霸榜。
4月7日,成都初三、高三年级复课,和他们一起恢复的,还有成都房产交易中心的线下业务。很多人没意识到,这可能是成都楼市全面复苏的信号。
昨天天气很好,我决定去现场走一趟。
中午一点,交易中心只开了两个出入口,架设了景区一样的围栏,进入须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所有人都很配合,一切如预料中的规范有序。
外面光线很强,我进入大厅后,眼睛适应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有点暗,看到那么多人在大厅里坐着、站着、走着,总觉得有点影影绰绰地不真实。
因为个人原因,我在这里办过几次业务,也是上班时间,现在看到的人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多,但也超出我的预料。
不同的是,所有人都戴着口罩,比以前更安静,也似乎更安于等待。经历了那么多从客厅到厨房再到卧室无所事事的日子,人们已经习惯了忍耐。
一个腿上打着石膏的男人坐在我背后,和他的妻子小声交谈,无非是如何处置房子的事情。
当疫情不再成为生死命题,很多人的关注的重心,又转移到人生中最值钱的东西上面。
引导办证的中介们又恢复了活力,在交易中心一二楼快速行走。
他们几乎都穿着深色西服,背着双肩包,一眼就可辨认出来,这种很多人只在重要场合才会穿的服装,逐渐成为中介和销售的标配,就像曾经更为隆重的燕尾服,现在往往只出现在服务人员身上。
二楼楼梯口,身材高大的安保人员大声提醒人们,往里面走,不要堵在门口。时隔很多天以后,听到这样的声音,让人莫名感慨。
有个五六岁的小孩,贴着大人的腿,好奇地注视着这一切。多年以后,他可能也会买房,那一刻,他心里会不会想起马尔克斯那句话:
一个男人发现他在变老,因为他开始像他的父亲。
在交易中心,你会发现,房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如同“信仰”。年老的、年轻的,伤病的,都在为之奔忙——这是交易中心线下业务开启的第二天。
贝壳研究院的二手房季报,也在数据上揭示着这一切。
3月,重点18城
[1]
链家二手房成交量比1-2月成交量增长41.8%,目前成交量已恢复至去年3月水平的63%。
市场呈现明显的“V”形走势,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韧性。
中西部地区(代表城市成都、合肥、重庆)与大湾区(代表城市广州、深圳),3月成交量接近
疫情前的12月水平。
中西部地区中,成都的成交量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城市。
贝壳研究院认为,主要原因是前期积累的刚需正在快速入场。
3月,链家18城成交面积在90平以下占比高出疫情前水平约3个百分点,达到72.4%。
从典型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四个城市3月成交面积在90平以下占比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成都增加3.9个百分点。
刚需们的确在快速入场。
今年2月的时候,我偶尔出门,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百业凋敝,连太古里也露出大片白晃晃的地面。
但同样是在这个2月下旬,成都首批获准开放的售楼部里,却已经能够卖出价值过百万的房子,有一周的销冠,甚至是单价超过3万的豪宅项目。
一场波及全球的大流行疫情仍未消散,还没完全从恐惧和颓丧中缓过气的我们,似乎更爱买房了。
昨天,大成都商品房成交套数是911套,应是近期新高。
[1] 链家重点18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天津、廊坊、西安、济南、青岛、烟台、武汉、南京、合肥、杭州、长沙、重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