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山电视台
提供佛山电视台节目微信直播、点播,您也可以通过微信报料,咨询,我们的沟通互动更便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艾某林已到案!是他开走了警车…… ·  15 小时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花28万娶外国儿媳,婚宴办完一周后竟失联? ·  昨天  
广东公共DV现场  ·  王某(男,60岁)当场被抓,刑拘! ·  2 天前  
奥一新闻  ·  正式官宣!广东成立一个新机构 ·  3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不要去!不要去!已有人不幸遇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佛山电视台

追求更好的自己,因为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佛山电视台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6-23 20:55

正文



大约四年前的一个晚上,团队成员一起聚餐,席间讨论起关于听场记的事情,话题的焦点落在听场记、打印材料、整理素材这样的事情,是否应该安排实习生来完成,以减轻编导负担,解放生产力。

这个讨论的背后其实指向一个概念:重复的琐事。

这让我想起了在日本遇见的一位茶店主,经营着一家百年老店,他说过一段话: “在日本茶道中,成为大师的首要基本功,就是通宵打扫、清理、洗刷的要领,并持续终身。毕竟清扫抹拭也是一门艺术。”

“实际上,听场记、整理素材、下带就像茶道中的打扫洗刷。”我也加入了讨论。“因为从这个过程,你可以学习很多东西。比如听场记,如果仅仅当作完成片子的一个步骤,时间长了当然会成为负担。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在反复观看拍摄素材的过程中,其实是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发现那些忽略的东西,反复地咀嚼,并通过这个人了解世界。这个阶段你没有拍片,但是你同样有了积累,有了进步,只是你还感觉不到而已,但这些就像一座矿山,等到时机成熟,它将给你带来无尽的财富。”

杂务琐事并非麻烦一堆,很多人以为一旦逃开,就可以开始‘修习’,步上‘道’途——其实这些琐事就是道。



直到现在,佛山电视台的纪录片团队,无论大项目还是日常节目,所有的导演都保持这个习惯,重复着打扫洗刷。

我想,这是一种理念,也是态度。

去年年初我们正在进行《我从佛山来》系列的后期剪辑工作。有一天,董诗梦和陈淑枝两位叫我去进行第四次审片,看完之后我觉得还可以,然后跟她们说,改完就赶紧回家休息。因为那段时间大家都是连续加班。



哪知道第二天下午,我又接到她们的电话,问我有没有空再审一次,我很奇怪,就说昨天不是审过了吗?她们俩说做了一点修改。然后我就下去机房,看见她俩精神抖擞 还画了个烟熏妆 等我走进仔细一看才发现 不是烟熏妆,是黑眼圈 一问,两编导加后期关津平,三人熬了一个通宵。片子修改全部在细节上,比如一个音效,一句采访里的一个字的取舍。

一个作品如果追求细节,从80分上升到90分要比从70上升到80分付出多得多的努力。当时我看着这三位年轻的同事,黑着眼圈,蓬头垢面,但看起来却是精神抖擞。

为什么呢?因为她们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品质,追求理想。

所以,在年终会上,佛山台罗乐生台长这样评价我们这个团队:“ 他们,是自己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



我想这句话,很多人都会有共鸣,这是我们每个纪录片人的态度,其实也是工匠精神的一个体现。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和外省的几个同行聊天,大家都在吐槽,自己身为媒体人不容易,行业辛苦。我说,其实,行业特性或许是一部分原因,但真正原因是你想做更好的作品,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换句话说,是想追求更好的自己。




大约2013年,我接手《经历》栏目。这是一档纪录片栏目,此时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能让年轻的纪录片创作队伍从一开始就有规范化标准,并进行量化生产,从而为纪录片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经过反复斟酌,我从选题标准、操作规程、运作周期三个方面,制定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纪录片栏目的标准化流程:选题上,紧扣当下现实题材,接地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并能传播正能量的人物故事;在操作规程上,梳理出“ 一个引子、两段预告、三幕、四个情绪点、五段音乐、六个场景 ”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其它叙事策略上,也制定出相应标准。



效果很快显现,2013年,《经历》平均收视率破4,同时段排名第一,全台节目第三。随后,全省同行也很感兴趣,纷纷前来交流“纪录片栏目标准化运作”。 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想讨论得更多的是另一个想法。



标准化只是启发和引导入门者快速进入纪录片的创作手段,是技术层面,它见效快,但是,能让团队走得更远的绝不是标准化。


不像一般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我们做的是文化产品,它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评判标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没有一个很绝对的评判标准,激发了我们心底最真实的愿望,不断追求极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甚至有时候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回报,有时片子好,收视率不好,有时耗尽心力 却不被认可……因此我们会质疑,会彷徨,但下一次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继续走下去。其实,支撑我们走的更远的,是追求更好的自己。



罗文四年前来到纪录片工作室。当时他36岁,分配到《经历》栏目组,每个月出一部25分钟的纪录片。实际上他在原来的单位,是数一数二的导演。对于他来说,无论从年龄还是身份哪个角度而言,要改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有一次他拍一个女特警,这是一个极容易成为行活的题材。在开拍之前,罗文对如何跳出传统模式进行戏剧化开篇进行了反复斟酌。这是一个精彩的创意。我很惊讶,短短半年时间,他的创作理念上发生如此大的改变。这部作品,后来被广东省公安厅作为教学片进行反复观摩学习。到了2015年,罗文成为了纪录片《美丽西江》的导演,这是与中央电视台、广东台、广西台联合制作的项目,他的《村落》一集,成为全网点击量最高的一集。



究竟是什么,让罗文能有如此巨大的改变?是一次次撰写详细的脚本,一次次反复地推翻自己的想法,一次次不断地扒片,一次次为一个字而斟酌……这背后,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



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基因。广东明代思想家陈白沙主张为学之道应该是“以自然为宗……求之吾心。”这是岭南文化艺术精神中的基因,是一种性格,我以为,这亦是作为南派纪录片的特点之一——尤其指纪录片人的伦理与创作态度而言。

当然,光有精神也不行,和环境也有关系。我们团队有十几人,很多人不是媒体相关专业,有会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行政管理等等,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专业的人,能走到今天,也是因为台里打造了一个好环境,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




曾在机缘巧合下看到一段话,觉得写的很好,稍作改动作为结尾:世界是多彩的,世界也是无奈的。但是世界终究还是人的,在我们这个领域,无论新旧媒体,无论潮流或者传统,追求更好的自己,不管什么收获,总掀起了波澜,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