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与生活频道 作者:周迪
带你走进骶管麻醉的神奇世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肛门病患者由以前的讳疾忌医,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接受了医院的帮助和治疗,逐渐的恢复了健康,目前来看,治疗肛门相关疾病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我们主要谈一谈手术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麻醉方式-骶管阻滞(caudal block)(通常叫做骶管麻醉,简称骶麻)。
将局麻药经骶裂孔注射于骶部硬膜外间隙,阻滞骶神经,使其支配的区域暂时性麻痹,称为骶管阻滞(caudal block)或骶管麻醉(caudal anesthesia),简称骶麻。该方法于1901年作为唯一可行的硬膜外阻滞在临床上应用,骶管麻醉主要适用于肛门及会阴部手术,也可用于婴幼儿的下腹部手术。
直到1921年西班牙学者介绍了蛛网膜下腔阻滞,人们开始把骶麻和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比较,发现骶麻的失败率和并发症较高而逐渐放弃。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头痛的发生率较高,另一方面随着骶管穿刺技术的提高和可选择的新型麻醉药的增多,该技术的失败率明显减少,因而骶管阻滞又被重新认识和应用,包括广泛用于产科镇痛和注射类固醇治疗疼痛疾病,骶管阻滞技术应用于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前由于病种病例数的限制,国内一些医院使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取代骶麻。(上文部分摘自椎管内麻醉学)
作为一名临床麻醉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从治疗的根本出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患者选择一款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损伤小的麻醉方式帮助患者在手术中最大的舒适安全,术后遗留最少的麻醉痕迹。
骶管麻醉作为一种目前颇有争议的麻醉方式,却在我院占据了95%以上的麻醉份额。
分析原因,其一:沈阳市肛肠医院为国内最大的肛肠病医院之一,拥有500张固定床位,年手术量达14000例左右,患者量充足,为提高巩固骶管麻醉操作技术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其二:骶管麻醉操作简单,麻醉效果确切,相比较传统的局部麻醉,高级的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少,患者体会良好,安全性高也是原因之一。
之所以总结这篇文章,就是想把一种麻醉方式分享给国内外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一种选择,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骶管裂孔
通俗的讲,骶管裂孔位于臀沟终止处头侧1-2cm处,体形较瘦的患者可见皮肤凹陷或者骶骨角,图中所示位置即我们常用的骶管麻醉穿刺点。
嘱患者脱去下身衣物,左侧卧于手术台上,屈膝,头略低,并开放静脉同路,将心电监护连于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向患者交代即将进行麻醉,希望其配合并放松心情。
定位方式,用右手的食指探查尾骨尖,拇指自下而上触摸尾骨至骶骨角,一半左右的患者可以触及骶骨角,选取其中间位置作为穿刺点,身体较胖的患者无法触及,可采用股沟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定位明确后,做简单的体表标记后消毒,消毒范围可参考椎管内麻醉要求的范围,穿刺前提示患者保持体位,以免影响操作。
针头进入皮肤后,可稍作局麻,然后轻轻向骶管腔进入,大多数患者可有明显的落空感,继续进入针头可抵骶骨板内侧并无法继续进入,在这里不建议进针过深,遇到落空感即可回吸,未见脑脊液及血液便可注入局麻药,进针过深容易伤及周围的组织结构,非但不能提高麻醉效果反增加麻醉副损伤的概率,不提倡。
常用的局麻要有:甲磺酸罗哌卡因89.4mg/10ml碳酸利多卡因86.5mg/5ml,盐酸利多卡因100mg/5ml,一般在混合痔这类择期手术使用罗哌卡因5-6ml与盐酸利多卡因6-8ml混合液,可以相互稀释,降低局麻药中毒的风险。
通过12年近35000例左右的骶管麻醉临床操作,体会到改良法垂直进针的并发症明显少,穿刺后落空感明显强,误入血管的概率明显低,因此在本文中我重点推荐麻醉同仁选择改良法骶管麻醉穿刺。
作者简介:周迪 2004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 临床麻醉专业 2004年至今在沈阳市肛肠医院麻醉科任职,主治医师,擅长骶管麻醉的临床应用,全身麻醉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骶管治疗男科慢性前列腺炎症,骶管治疗骶骨周围晚期癌痛等,致力于推广骶管麻醉,骶管治疗的临床应用。曾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次性使用骶管麻醉穿刺盒》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