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这部春节档预售第一的电影,为何后续乏力? ·  3 天前  
新周刊  ·  大S去世,我和我的青春终于告别了 ·  3 天前  
码头青年  ·  大S离世,千禧年回忆骤然褪色 ·  3 天前  
新周刊  ·  河南人,为什么爱去杭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黄磊女儿、霍启刚儿子上热搜:有钱人家的育儿观,好狠啊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5-29 20:30

正文

作者:小椰子

来源:精读

ID:jingdu999

01

黄磊女儿多多又上热搜了。



原来,黄磊妻子孙莉晒出了一张多多将头发染成紫色的照片。



照片中的多多,俨然已出落成时尚大方的小仙女。


之前,孙莉就曾多次晒出多多和妹妹的照片,引来无数网友的赞美:

 

“这是什么神仙姐妹!”

 

“多多越来越有气质了。”



多多虽然只有13岁,但颜值高、气质佳、衣品好的她,光是站着就能让人感觉到岁月静好。


在很多人眼中,有钱人家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未来的道路都已被铺好,想必大多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然而,黄磊女儿多多却多才多艺得令人惊叹:

 

8岁,多多已经开始写英文诗、翻译英文小说,如今已经翻译了三本;



10岁,多多在电影发布会上与导演斯皮尔伯格对话,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赞叹不已;



11岁,多多在巴黎时装周上,为某奢侈品童装走秀,落落大方毫不怯场;



12岁,多多出演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水中之书》,圆了一直以来的梦想;



她喜欢服装设计,自己给芭比娃娃设计裙子,还穿上了自己制作的白色礼服;



她喜欢弹钢琴,尽管练琴的过程很辛苦,她却从不放弃



她喜欢做手工、学烘焙、学厨艺,小小年纪却几乎没有什么不会的......



而这一切,也与黄磊夫妇对她的教育息息相关。


孙莉从不限制多多爱美的天性。

 

即使多多曾因小小年纪打耳洞、戴戒指被骂上热搜,孙莉仍为多多的勇敢点赞。



黄磊曾给女儿写了一封信《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他希望女儿做喜欢的事、与喜欢的人相处、以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必力争成为少数,平凡而简单就好。


夫妻俩都认为,孩子与自己是平等的,而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看了多多我才知道,有钱人家的育儿观,原来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02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霍启刚带着儿子到农田里插秧的微博也引起了一番议论。

 

照片中,霍启刚和郭晶晶十分接地气,挽起裤腿在泥泞的田地里插秧。



而一旁小小的儿子也有样学样,蹲在稻田里卖力地劳作,即使双腿布满了泥点,仍继续坚持下去。


一番辛苦的农田体验之后,一家三口还在村民家吃起了农家饭菜。



即使是粗茶淡饭,小孩子脸上仍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霍启刚配文说:


“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

 

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霍启刚夫妇用行为言传身教:


教会孩子学会珍惜的最好方式,是恰当地让他学会吃苦,感受生活的不易。

 

即使出身豪门、家财万贯,霍启刚一家却经常让孩子“吃苦”:

 

给孩子穿200元左右的鞋,而不是让他从小就沉浸在奢侈品中;



带孩子去地铁站,让他身上挂着公益筹款告示牌,帮妇联义卖筹款;



带孩子去乡镇卫生所探望医生和村民,向乡镇医生学习、致敬......



对比之下,那些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舍得让孩子吃苦的父母,经常会培养出冷漠自私、不知感恩的孩子。


就像几年前在浦东机场弑母的24岁留学生汪佳晶。

 

他在日本5年的生活费全靠母亲每月七千元的工资收入,心安理得地伸手要钱。

 

当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时,他心生怨恨,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九刀。

 

还有32岁弑父杀母的独生子杨某。

 

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父母舍不得让他受半点委屈,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大学。

 

没吃过苦的杨某在步入社会后频频碰壁,逐渐心理扭曲,只想快速赚大钱。

 

心生邪念的他,给父母购买了多个保险。

 

某天,他亲自为父母下厨,在牛肉中加入了准备好的亚硝酸盐。但父母太爱儿子了,一口都没舍得吃。

 

不甘心的他又把亚硝酸盐倒入水中,端给父母,让他们在他面前痛苦挣扎着死去。

 

卢梭曾说过一句话: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而许多有钱人家长,反而更喜欢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而不是一味溺爱。

03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然而,见过许多穷人家长的育儿观,实在难以苟同。

 

认识一个四线城市的姑娘。

 

她父亲沉迷打牌和酒精,下岗后无所事事,整天叫一大堆人来家里打牌。

 

她母亲是文盲,常常给姑娘灌输这样的思想:女孩子读书没用,早点找个好婆家嫁了才是正经事。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姑娘依然热爱学习。

 

高考考上了一线城市的一所不错的本科,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他父亲却不想让她去读大学。

 

他言之凿凿地给女儿算了这样一笔账:

 

“你去读大学,4年学费就要6万。如果你出去打工,每个月至少能挣3千,4年就能挣14万,能帮家里补贴家用,多划算。”

 

见过很多自己活得浑浑噩噩、毫无责任心的父母。

 

他们每天叼着烟打麻将,或者瘫在家里无所事事地刷短视频、玩游戏,靠着自己年迈的长辈救济。

 

他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爸妈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全家就指望着你能争气点,以后赚大钱让我们享福。

 

这样的育儿观,不得不说有够扭曲。


还有很多在穷困里苦苦挣扎的父母,本身的知识、眼界,都不足以为孩子规划长远的发展目标。


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能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香港纪录片《子非鱼》中有这样的场景:

 

和弟弟妈妈一起过着贫穷生活的嘉琪,做功课的时候问妈妈“贵”怎么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