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想闭环管理,又想“开源拉客”,张小龙的“进退两难”就在眼前。
文/貌貌狼(微信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
6月20日下午,微信iOS版升级至6.7.0版本,
更新完成后订阅号将不再以账号列表形式展示,而是以卡片式的信息流呈现。
更新后的6.7.0版微信在信息流中,如果一个账号同时推送多篇文章,只会显示头条和二条两篇文章,剩余的文章将会被折叠,需要用户手动点击才能展示。
其实,此前微信就在潜移默化地对订阅号进行改造,比如改变阅读页边距,作者署名处以及推送图文的显示方式,只不过这些视觉上的细微变化,普通用户难以察觉,大部分运营者也都未放在心上。但此次改版,彻底颠覆了过去大家所熟悉的“公众号平台”。
不同于过去的单一窗口,用户需要手动点击进入关注的公众号页面。现在,一名用户关注的所有账号,所推送的所有文章都会按照时间顺序出现在信息流中。也就是说,
用户无论想不想看,只要往下滑,信息就会出现在用户眼前。
这样的改变对运营者来说,一方面,精美个性的封面图,吸引人的标题、发布时间将变得更加重要,而这种呈现方式对于一天可以发布多条信息的订阅号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另一方面,二条以下的文章的商业价值将大幅降低。
对用户来说,取消公众号的关注将变得更加容易。在主页面,“进入公众号”旁边就是“取消关注”按钮。另外,难以避免的情况是,
用户在往下“滑”的过程中如果看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就会逐渐丧失阅读兴趣。
在2018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高级副总裁张小龙说过:“我不知道什么叫信息流,也就意味着微信不会做信息流。”但此次大改版张小龙无疑食了言,尽管微信所呈现的信息流有些似是而非。
其实,这也从侧面暴露出微信目前的“商业变现压力”。微信2011年创立,迄今为止,月活跃用户突破10亿,作为一个提供即时通讯的免费应用程序,其商业化模式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观点认为微信最大的盈利渠道是广告,据相关报道显示,朋友圈的广告每年能为腾讯带来大约100亿的收入;也有观点认为微信的盈利渠道是接入第三方服务入口,据说当年腾讯入股大众点评网时,多要了6.9亿美金的股份,就是用微信上的一个入口换来的;还有观点认为微信的盈利渠道是2014年活跃起来的互联网金融,现在微信支付、微粒贷都是微信旗下的排头兵。
微信似乎没有非常核心的赢利点,但
微
信所有的盈利业务几乎都依托于本身汇聚的巨额“流量”。
对于今天的互联网世界来说,谁抓住了人脉,谁就抓住了钱脉,微信深谙此道,所以不断改善内部生态圈结构,从通讯到社交再到生活服务,成长的同时,流量也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与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相比较,微信是幸运的,它入场时间早,收割流量有先发优势,背后有腾讯撑腰,QQ转移过来的流量只多不少。但微信也是“不幸”的,
在今天互联网人口红利增长遭遇天花板时,所有过去依靠人口红利成长起来的巨头都会最先受到冲击,无一例外。
2017年80%的公众号打开率不足5%,大多数流量都集中在了头部大号。
一个能够长久运行的生态圈,一定是相对公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公众号却失去了以往“百家争鸣”的色彩。这里逐渐暴露出“先来的有肉吃,后来的没汤喝”的不公平现象,既打击了内容创作者的热情,又让真正的优质内容难以出头。
正所谓“新人”不敢入场,“老人”死守城墙,微信公众号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也已经与微信的理念——“去中心化”背道而驰。
而另一边,则是
穷追不舍的“今日头条”和刚刚崛起的互联网新贵“抖音”。
2017年11月《经济学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今日头条的1.2亿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头条app74分钟,超过了包括Facebook和微信在内(微信的用户平均使用时间为66分钟)的大多数国内外大型社交平台。而今日头条旗下的“抖音”更是毫不留情地从巨头们手中抢夺流量,成立不到两年(2016年9月),抖音国内月活跃用户突破3亿,日活跃用户超过1.5亿。
数据来源:Trustdata
人们对于互联网的需求不再只是简单的“衣、食、住、行”,欲望延伸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新贵们的机遇。在这些争夺战中,头条、抖音都没有微信强大的社交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正在用别的方式分散微信的流量。所以微信,也在用同样的方式防守,比如后来出现的“看一看”、“搜一搜”等功能,微信想要在内容上与“后来者们”一决高下。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依然习惯在“公众号平台”阅读内容。
所以,张小龙这次选择了向“公众号”开刀。从这些卡片式的信息流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微信开始弱化账号主体,强调内容。
但矛盾在于,一方面,
这些信息流不是纯粹的信息流,
不同于“今日头条”的智能分发,用户可根据兴趣看到千人千面的内容,
微信的订阅号信息流仅局限于用户关注的公众号。
另外,微信想要开启智能分发也存在一定难度,因为智能分发就必须和外界流量互换,巨额流量进进出出,谁能保证不失控?
另一方面,
内容生产端的质量未必会因改版有本质性的提高,还有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标题党。
这种“既想闭环管理,又想开源拉客”的方式,不由得让人感觉到了张小龙的“进退两难”。
微信是腾讯押注最多的地方,可想而知,微信背负的商业压力有多大。但是仅凭订阅号改版改善目前的困境,真的可行吗?我们长按订阅号里推送图文的封面图,出现了“未完成的功能”几个字,这大概也说明,接下来怎么走,微信自己也有些犹豫。
但无论如何,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曾孕育出估值上亿的公司,也给了许多人创业的机会,还滋生了无数优秀的原创内容,它的存在有无限大的价值。现在,遭遇困境的不止是微信,还有无数的内容原创者,只希望微信在探寻商业化模式的道路上,不要玩坏了公众号这个平台。
毕竟以“信息流”模式仓促地打破原有生态,既让运营者难以适应,也会让阅读者看得心烦。
而真正的好内容,也不是封面和标题能够说明的。
对于此次微信改版,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