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界新媒体:海内外从事高分子行业及研究的小分子聚合起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北航蔡仲雨教授团队《Biosens. ... ·  5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港理工韩素婷、深大吕子玉等AM:具有高维储层 ... ·  6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张跃院士/廖新勤/陈忠等人AFM:‌《百变星 ... ·  1 周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南京大学甄叙、蒋锡群团队《CSR》:激光/X ... ·  1 周前  
高分子科技  ·  港城大Khoo Bee Luan教授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陕西科技大学黄文欢《AFM》:​原位机械球磨发泡法组装超轻、自清洁、耐热、阻燃且红外隐身的多孔MoC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10-17 07:51

正文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成为了科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在军事、通信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高效能、轻量化电磁波吸收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碳化钼(MoC)复合材料因其卓越的界面极化能力,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超轻电磁波吸收材料。然而,尽管MoC复合材料展现出了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但其制备过程却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方法往往复杂、成本高且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这限制了该类材料的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科技大学黄文欢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简便可扩展实施的策略,即利用ZnMo-HZIF材料,通过球磨发泡高温煅烧工艺,成功构建出多氮掺杂的MoC/NC三维泡沫结构复合材料。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制备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实现材料规模生产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钼原子的缺陷位点能够诱导电荷转移,从而产生更强的界面极化效果,这是提高材料电磁波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结果显示,当MoC含量为15wt.%时,所制得的样品在2.5mm厚度下的最小反射损失达到-47.56dB,同时有效吸收带宽达到了4.40GHz,几乎完全覆盖了X波段。该研究以题为“In situ Mechanical Foaming of Hierarchical Porous MoC for Assembling Ultra-light, Self-cleaning, Heat-insulation, Flame-retardant, and Infrared-stealth Device”的论文发表在最新《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研究者使用ZnMo-HZIF泡沫材料作为前驱体,通过机械球磨的方法制备出泡沫结构,为材料内部带来了显著的空间和孔隙,这种泡沫结构使得入射电磁波能够发生多次反射,为波的传播提供了众多路径。
图1. 在室温下通过球磨和煅烧工艺合成EWAMs的工艺示意图。
图2. 不同球磨方法对HT系列和HM系列结构特征的影响
高度石墨化可以诱发高效的电子迁移和跳跃,加速电导率的损失和电磁波的吸收。在外加电磁场的作用下,MoC/NC异质界面中存在的大量掺杂氮原子会导致更多的界面/偶极子极化。碳基质中的钼缺陷会破坏电荷分布平衡,促进偶极子极化和电磁波能量的耗散。优异的电磁吸收性能来源于泡沫多级孔结构、多个异质界面、钼缺陷及大量掺杂原子之间的协同效应。
图3. 界面极化机理分析
图4. HT材料系列和HM材料系列的电磁模拟
设计的装置经过简单的浸渍和高温还原过程后,具有优异的疏水性、热绝缘、阻燃性和红外隐身特性。
图5. HM-450@MF的多功能特性测试
图6. HM-450 电磁波吸收机制示意图、疏水应用示意图及传热机制与应用示意图
总结:研究者通过无溶剂球磨方法,利用均质的ZnMo-HZIF泡沫成功制备了轻质MoC/NC材料,在吸波方面表现出色。泡沫多孔结构、多个异质界面和Mo缺陷显著增强了界面/偶极子极化、多次反射和阻抗匹配。此外,复合材料还具有出色的疏水性、隔热性、阻燃性和红外隐身性能,展示了其在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领域的巨大潜力。
通讯作者简介:
黄文欢:教授,主要从事多氮唑杂化框架的设计合成,能源存贮及转化、电磁波吸收屏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应用研究。担任《EcoMat》顾问委员会成员、《Rare Metals》、《稀有金属》中英两刊青年编委;《Tungsten》青年编委;《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英两刊青年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结构化学》)青年编委,入选“2023年、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项目4项,近年来主持国家项目2项、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1项。在Angew Chem. Int. Ed.(2篇)、Advanced Materials(2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3篇)、Advanced Science(1篇)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受邀撰写综述6篇,高被引论文13篇,热点论文3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4余件,其中4件实现企业转化。曾主办参办多项学术会议,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30余次。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4910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