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妆品赛道“宽”且“长”:
“宽”─市场规模大:2018年,中国限额以上化妆品零售额2619亿元,按1:0.46推算,包含正品行货、免税、微商、水货等在内的全口径零售额在5693亿元;另据Euromonitor口径,2018年中国化妆品与个护零售额62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895亿美元,同期日本/韩国/法国分别为375/135/153亿美元。“长”—持续较快的增长。
▍
2016/2017/2018A,限额以上化妆品零售额同比+8.3%/+13.5%/+9.6%;2019年1-10月同比+12.1%,增速为各可选消费品类之首。
一个底层逻辑、三大驱动因素铸就“长”赛道:未来3年,限额以上化妆品有望保持CAGR +10%以上;5年维度,结构性机会明确。增长驱动力:1)底层逻辑:消费升级、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口红效应;2)三大驱动因素:①信息媒介变迁:社交可视化,即时美容需求增加;社交分享平台、美妆KOL等加速美妆教育、信息传播;②渠道多元化:电商兼具渠道和营销双重功能,试错成本低,孵化大量新品牌;③政策利好: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率多次下调,跨境电商、自贸区政策等。
▍
短期看营销,中期看渠道,长期看闭环。
研发、营销、渠道是化妆品三大要素。独特的营销方式可推动一家化妆品公司迅速实现5亿甚至10亿以上的销售规模,渠道红利可孵化一批品牌,但20年以上仍有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一定是研发、营销、渠道三者闭环驱动的“消费者品牌”。真正的消费者品牌是以研发/品质为根基,产品具备功效性且不断迭代,营销方式不断创新,渠道顺势而为,从而占领消费者心智的。
▍
中国化妆品格局与趋势:
1)本土龙头分化:概念明晰、注重研发和新媒体营销、激励到位的品牌延续稳健增长;第一代淘品牌升级乏力,面临严峻压力;互联网新锐品牌高速增长,但盈利和规模间难以取得平衡,长期成长模式仍待探索。
2)高端稳固,但本土潜力破局者初现:护肤─丸美旗下核心SKU、子品牌Marubi Tokyo价位与高端品牌重合,且保持快速增长;彩妆─毛戈平彩妆与雅诗兰黛、Lancome等彩妆的产品技术相当、代工厂相同、价格相当,营销短板在不断改善。
▍
日韩经验。
日本:1)悠久的历史,创始人药品、保健品等渊源:资生堂1872年成立,POLA1929年成立,FANCL1980年成立,创始人具产品基因;2)重功效,深研亚洲肌肤。3)对内精细化的管理;对外并购整合。韩国:1)内在基因与政策扶持:朝鲜民族注重“美”,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发展的领域;2)明确的定位:主打“韩方”—草本汉方;在粉底类彩妆方面优势显著;3)“韩流”文化的带动;4)完善的化妆品产业链,快时尚、集团化模式。
▍
风险提示:
中短期内国际品牌对本土品牌的分流;本土品牌高端化、集团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投资策略:
中短期看,本土化妆品受到国际高端化妆品的分流,但本土品牌已具备资金、规模等优势;边际变化上,本土品牌在观念、人才吸引(研发、管理与营销)、集团化等方面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本土品牌中长期占比显著提升有望是确定性事件。推荐卡位抗衰赛道、变革持续推进的丸美股份,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美妆生态平台不断推进的珀莱雅;具备国内最完善品牌和渠道矩阵、研发实力突出的上海家化;建议关注美妆电商服务商壹网壹创、全产业链发展的华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