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繁茂绿色植被覆盖的兰卡威,好似一块被遗落人间的翡翠,浮在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之间静静地 闪烁着光芒。而兰卡威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各类热带物种最佳的栖息地,未被过度开发的旅游资源让 这里的海水与沙滩保持着优质的状态。
所以在兰卡威的假期,就是一个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经历。
跟着The Datai酒店接机的工作人 员走出兰卡威机场时,同伴们交流的第 一句是“这里空气好干净,天气也没那么热”。
相对于饱受雾霾困扰的北京,兰卡威可以算是顶级的天然氧吧。车子蜿蜒穿过一片又一片的绿色,不管是近景 还是远景,视线内闪过的都是枝繁叶茂的热带植物。
一路风尘,迎宾的柠檬草冰茶与凉 毛巾消散了旅途的疲惫。我站在大堂细细环顾四周,发现建筑内部运用了大量木质建材,而接近原木的颜色,让建筑整体气质在经历20多年岁月的雕琢下, 散发出与世无争的质感与雍容。
穿过大堂中央的莲花池,整个酒店身处的热带雨林如油画般全景展示在眼前。以百万年计的热带雨林蓊郁葱翠高耸入天,望不到边际。正午过后气温升高,阳光透过水汽像是给雨林的色彩增加了滤镜, 朦胧中似青如黛,静谧中蕴含着生命的无限张力,让人惊叹自然的神奇并感受 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电瓶车在依山而建的小路上走走停停,把我们送往各自的别墅。经过一间正在打扫的别墅时,我们看到一只灰色的猴子正在试图拨开一个放在别墅门口的黑色垃圾袋。
相比我们微微兴奋的讨论,开车的服务员却和善地提醒我们一定要小心这种叫长尾猕猴的猴子,因为它们贪吃又胆大,“偷东西”已经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
我当时对这“泼猴”虽没有掉以轻心,但也并没太当回事,直到有同伴在微信群里发信息,说房间被“大圣”打劫了。 同伴应该是忘了把喝了一半的可乐放在了露台的栏杆上,以至让长尾猕猴盯上了他的住处。但让人费解的是,猴子竟然能从屋外把别好插销的阳台门打开, 进了房间里去“造次”。
我们赶过去的时候,“犯罪现场”还没来得及被打扫,冰箱的门还开着,所有听装的饮料都喝光了,其他所有能吃的东西也都没了,坚果、 巧克力的包装纸散落在各处。
同伴的香烟有一条也被啃坏,按照他的说法,估计猴子是把屋里看得见的东西都咬了一 遍,然后凡是能下肚的都给消化了。看着一地的狼藉,我们都开玩笑地说原来最欢迎我们来兰卡威的是长尾猕猴。
背山面海而建的The Datai,巧借山势把所有建筑都隐藏在浓密雨林中。作为Kerry Hill大师的著名设计作品,Kerry充分利用当地的黑页岩、坤甸木等建材,结合马来西亚传统工艺和建筑风格,营造出低调质朴的建筑空间,与雨林原生状态高度契合。
大堂所在的主楼算是酒店的制高点,主楼前的泳池旁是通往山下的路,顺着楼梯绵延而下,可以穿过雨林直至Datai bay的白色海滩。 清晨的沙滩安静空旷,隔海隐约可以看到对岸泰国的岛屿。
The Datai隐身的这片区域是数亿年 前从安达曼海底升起的Machinchang山之余脉,丛林环绕,繁衍千百万年的原始雨林孕育着6000余种野生动植物,不少兰卡威独有的珍稀物种都栖息于这片雨林中。
所以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而打造的雨林漫步,就成为了解这片雨林世界的最佳体验项目,而且因为白天与晚上看的内容不同,所以漫步最好早、 晚各体验一次。
带着我们在雨林间穿行的是环保学家Irshad Mobarak,大叔皮肤黝黑身材魁梧,比一般的东南亚人大了好几号。 大叔把所有的兴趣都放在了雨林,用他的话讲雨林就是他的家,动物都是他的邻居。清晨的漫步主要是听大叔讲解雨林的形成、植物之间的寄生关系以及物种之间的相爱相杀。
鸟类的认知也是一 个重要的环节,如果路上偶遇到什么动物,大叔也会抓住机会和我们聊一下。 大叔也非常贴心地时不时从他斜挎的书
包里翻出一些书籍或杂志,让我们从中认识一些离我们太远看不清的动物。
我们和其他游客就像学生一样跟在大叔身边,听大叔绘声绘色外加肢体语言的介绍。大叔特别注意与听者之间的互动, 常常讲完一小段后就问大家有没有问题。
因为对长尾猕猴有了戒心,所以当我看到一种通体黑色、眼和嘴四周是白色的猴子在路边吃东西时,我的表情有些凝重。大叔捕捉到了我神色的变化, 告诉我这叫“叶猴”,和行为乖张的长尾猕猴不同,叶猴不仅性格好,也懂事, 不会随意主动去抢夺人类的食物,所以算是“好猴子”。
相比清晨的丛林漫步,黄昏后的漫步更多地是在“寻找”。“学习小组”人手一支大手电,除了看路更是看动物。 大叔带我们找的是一些比较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动物,比如猫猴。猫猴白天会倒 悬在树上“安歇”,夜间出来活动。
它们靠滑翔的方式在树林间飞来飞去,速度很快,好似来去无踪的“忍者”。而我们的观察方式就是仰着头静静地等待,等待猫猴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划过夜色。不过好在不难等,而且大叔的双眼有着锐利的“夜视模式”,所以当他发现停留在树上的猫猴时,也会用手电照着提醒我们观看。
一天两次的丛林漫步体验下来,我和同伴们都觉得很受用。但我们似乎又觉得不够过瘾,想去更野的雨林里走一 走,所以速速决定第二天去更原始的热带雨林里徒步。
在热带雨林的入口,向导问我们要复杂程度是多少的徒步路线。出于对热带雨林未知而产生的敬畏,我们并不敢冒险徒步太久,所以大家都更倾向不太复杂的线路。
雨林里光线斑驳,穿着长袖长裤也不会觉得炎热。我们踩着落叶与树枝,深一脚浅一脚地随着向导一会儿爬山一会儿涉溪,还时不时听向导介绍一些有 趣的植物,耳边还不间断地传来犀鸟求偶时发出的“咕、咕”声。
对于热带雨林里的植物而言,最可贵的是阳光。高大植物繁茂的树冠虽然为我们带来凉爽,但对于大多数低矮的植物来说却是噩梦,因为得不到阳光就意味着无法长高,无法长高最终只能面临死亡。
向导说在整个热带雨林里,只有百分之二的植物最终能战胜同类挺拔于丛林中,所以为了活命,这里的植物各有自己的生存技巧。
比如很多小型植物都会攀附在红柳桉树这类大树的枝干上,谋求更多的生长空间 ;而榕属等绞杀植物则通过谋杀其他物种来让自己存活。
向导一边说,我一边幻想眼前的植物都已成精,正在进行惨烈的宫斗大绝杀,而且我们还没法等到剧终,因为植物间相爱相杀的过程都是以“万”为单位来计算年限的。
虽然我们选了一条比较容易走的徒步路线,但其实也会碰到一些盘根错节的路段,弯腰、低头,抬腿、跨越都是简单的,遇到横在路中带刺的树枝,则是要加倍小心。
向导说这些都是植物的 “心机”,因为它们也不希望被其他物种打扰,在地面的盘根错节就是防止动物 或人类频繁穿越它们的领地,影响它们恣意生长的快乐。
当然并不是所有植物的“死亡”都来自“植物大战植物”,人类的需求也是欲壑难填。比如当地人对于植物的药性药理有着莫名的崇拜,所以很多植物都被采摘制成草药。
在一个小溪流边休息的时候,向导卷了根烟悠然自在地吸了起来。因为味道闻起来有些独特,同伴中会吸烟的也想尝试,但向导说这本地的烟草比较“有 劲儿”,加上是用干掉的棕榈叶来卷,所以第一次吸的人肯定会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