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国际家居”,全球最前沿家居微刊
回复数字“1”,查看往期《30000套家居案例》
去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
建一栋房子,
那里要有远离商业中心的平静,
有干净的空气和水,
朋友们也可以经常聚在一起......
这样的生活,
是多少人曾经的梦想啊!
然而,大多数人屈从于残酷的现实,接受命运,也接受了碌碌无为的一生。
一位来自苏州古城的80后建筑设计师王斌,却勇于冲破现实的桎梏,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在阳澄湖边造起了一座梦想的堡垒。
他叫王斌,
是一名82年的海归建筑师。
在决定回到苏州之前,
他已经在全球最大的建筑事务所KPF里工作了三年,
并且参与过许多知名的地标设计。
▼
年薪百万,生活优渥,
前途一片大好。
但对王斌来说,
这些光辉的痕迹都不是生活的全部。
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回家的念头。
高楼大厦固然宏伟,
但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建筑。
它们及其冰冷,
设计它们就像设计程序一样,
满足功能、需求就够了。
而老家有他从小就熟悉的房子;
有在街道中间穿梭来去的童年记忆;
有经历过时光、人气和油烟味的好建筑。
于是在2012年,为了一偿夙愿,
他放弃了海外高薪的工作,
只身一人回到了老家苏州。
他要在那个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地方,建一栋自己想要的房子。
经过一番周折,
他终于在阳澄湖边找到了一座废弃的旧厂房。
那里破败不堪,荒草丛生,
只有守门人和两条狗还在,
一般人都不会多看一眼。
但当王斌爬到最高处后,
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田野、桃林、村庄、河流以及阳澄湖。
兜兜转转找了3年,
他终于要把自己的梦想之所定下来了!
租下了这个地方后,
他找到了5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准备着手开始改造。
他们想建个民宿,
预计要花500万元,
王斌就计划着用众筹的方式募集资金。
也许正是因为“情怀”打动人心吧,
这个众筹的项目,
居然在短短几天内,
引起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上线36小时,
认筹就超过300万,
打破了当时的行业记录。
设计师表示既然得到了这么多共建人的支持,
他们会尽全部的专业力量去完成它,
让它会成为最特别的一个空间。
因为年久失修,
遂决定将原厂房的墙体全部推倒。
五个人推着小推车,
挑拣能用的砖块。
由于反响太过热烈,
众筹的火爆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有的甚至自费机票,
跨越1500公里赶来帮忙。
大家一起清理杂草,搬砖,刷墙,
为了共同的目标干得热火朝天。
就这样一年之后,
这片荒废的旧厂房,
突然变得高大上了!
一座古韵十足的白房子,
就坐落在村之畔,湖之上。
- 村上湖舍 -
入口处,
用姑苏古城的青砖为基,
配上一些旧器械,
充满复古风的门牌别致又吸睛。
长长的木栈道通向白房子,
栈道两侧种满了桃树,
每到春意萌动之时,
桃花盛开,一片嫣然。
“我们意识不到光的存在,直到它在墙上投下一道阴影。”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曾说。
王斌就把旧厂房的主体改造成一个“光之容器”:
让光在墙上投下阴影,
并随着光影的变化,
让人们看到变幻出的风景。
光影的流动,
仿佛赋予了房子生命力,
让它变得鲜活起来,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自然生机与活力。
整个空间基本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元素,
头顶暖黄色的灯光照射下来,
搭配着原木桌椅,
缔造出工业与复古的格调。
从透明的玻璃幕墙向外望去,
外面是水乡的静夜。
你可以远眺民居风景,
沐浴乡野清风。
房间的名字饶有趣味,
稻花、桑田、麦浪、松林,
无不让人充满邂逅的惊喜。
松林书屋
主体建筑共分两层,
一共有16间房。
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临水的阳台。
每一间房都临水而建,坐北朝南,
将窗外的美丽景致最大程度地纳入室内空间。
清澈的溪水里,
鸭子和白鹅在悠闲地游动,
自然生态与文艺创想
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临水的地方,
木栈道挑出去就是亲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