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应该怎么降
正常来讲,通过设计的改进降成本是最理想的。还是拿冰箱压缩机来说,通过技术的改进,新款压缩机在保证性能的情况下,成本得以下降,那么厂家转用新款。通过某个零部件的优化设计,比如结构方面的优化,能让这个部件降低材料的使用,而同时也保证了其承担的基本功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但是,不理想的情况也是有的,如果某部件因为降成本而采用了更差的材料,有可能短期内不会影响什么,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显现出来,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不良率的升高,给企业带来的售后成本,可能会超过因为过度降成本而减少的成本,这就得不偿失了,这也是在降成本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出现过的事情。
有时候,一个产品经过一次次的降成本的挖潜,实在是没有什么可降的了,工程师只能绞尽脑汁再去挖潜,企业就安排工程师整天对着产品研究,降成本已经细到包装箱上印刷的字数到底需要几个的程度。
按说,现在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比一二十年前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到了追求消费品质的阶段,如果认定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则,更高的价格确实在直接反映着更高的产品档次。而有时候,我们买东西追求低价,好像更多是因为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有一种占到便宜的收获感。
作为厂家,好像也在这个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来讲,要每年公布业绩,要让公司的财务数据更加好看,要在短期内就看到效果——这种压力使得领导者不得不推行一些短期内见效的措施——比如降成本,反映到财务报表上,直接就是利润率的上升。
对于那些需要投入较大,但是短期内难以见效的措施——比如新产品的开发,往往就动力不足,因为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时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反映到报表上就是支出,当年可能没有一点因此带来的收入。
这种情况下,只有较大的公司能够承担研发方面的投入,或者只有有远见的领导者能够顶住压力,继续投入新产品的开发。其实新产品一旦开发出来,总会比老产品受欢迎,所带来的收益也将超过老产品。
这点上,非上市公司华为的成功,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方面,固然是华为坚持研发的投入,坚持奋斗者分享企业成果,但是,任正非能够贯彻自己的战略,非上市公司无需为那些与企业实际业务无关的股东负责,不用为了满足资本市场而关注一些短期利益,而是放眼企业的长远利益,这也是不上市的好处之一。
作为业内人,我当然希望消费者更多去追求有品质的产品,这并不是说必须去买贵的,而是说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选择产品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去追求低价,虽然说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低价产品也可能是厂家推出的补贴性亏损性型号,其产品质量是过关的。
但事实上,过剩下的低价竞争或几家寡头垄断,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情况,是合适的价格保证消费者品质消费,厂家合适的利润保证企业生存发展,产品之间的竞争不是靠价格,而是靠品质——这种理想的局面,需要消费观念的改变,需要领导者观念的改变,也需要一些公司制度的改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