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出席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9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并讲话。殷勇表示,搞好中国—东盟“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需要积极推动并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殷勇表示,本届论坛以“深化金融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对推动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的共识,落实会议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殷勇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他表示,东盟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很深的缘分。东盟与中国山海相连,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选择在出访印尼期间宣布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发起地区之一。中国和东盟的各项务实合作也硕果累累,中国连续8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6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东盟互为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今年5月底,双方投资累计超过1830亿美元。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契合彼此发展的需要,给双方人民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殷勇进一步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和东盟进一步深化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可以通过开展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提高有效供给,促进新的需求。这种新生需求对应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意味着非某一个国家所能独立负担,现有的合作机制也无法充分满足投融资需要。这就要求中国和东盟国家进一步探讨怎样深化双方的合作。
殷勇认为,开展中国—东盟“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有利于凝聚共识,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前提;共建有利于发挥中国和东盟所长,是我们成功合作的保障;共享可以让合作成果惠及各方,是不断推动合作的动力来源。这三者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贯穿双边和多边投融资合作的讨论、落实、开花、结果的不同阶段。
第二,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就是让企业自主作出投融资选择,充分发挥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的优势,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谁投资就由谁受益,也由谁承担风险。只有这样,资金的提供方才能在投放资金的时候注重效益,不会盲目、随意地投放;资金的使用方才会考虑到将资金投入到真正为市场所需要的领域,才有可能产生效益。从长期看,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有利于保证投融资合作的可持续性。中国—东盟已经在此模式下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和探索,实现了互利互惠的目标。
第三,要坚持有效防范风险,维持财务可持续运营的原则。从全球来看,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在抬头,逆全球化的思潮也在升温,这都会给“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带来宏观的风险因素;从国家层面看,“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还处于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变的时期,金融市场也有待于发展和完善,因此需要积极防范相关风险;从企业层面看,会面临不少的投资困难,包括因文化差异以及对当地市场了解不足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因汇率、利率、产品价格波动等出现的市场风险,还有可能出现各种违约等风险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强化企业风险防范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和意识,探索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在谈及如何搞好中国—东盟“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时,殷勇认为,需要积极推动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根据现在的实践探索,这个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要以商业银行为主,不断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二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优势;三是积极开展股权投融资的合作;四是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避免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此外,为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包括要加强南南合作、深化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深化能力建设等,都需要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