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已通过AACSB、EQUIS和AMBA三大国际认证。以“融汇中西管理智慧,培养创业创新精神,践行服务社会责任,作育商界管理精英”为使命。打造中国商界黄埔军校,我们愿与您携手并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豆系观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带给我们什 ... ·  12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全文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  14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春耕 · ... ·  昨天  
四川新闻广播  ·  蜀乡各地春耕备耕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专访 | 国家自科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李炜文副教授:“聚焦”科研之路,贡献青年力量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公众号  ·  · 2019-08-23 22:10

正文

8月16日,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揭晓。 我院李炜文副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优青项目”)资助,实现了我院优青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优青的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中国人才梯队最重要的两个台阶之一,几乎是每一个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科研单位所必争的人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炜文副教授,多年来在学院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青年基金项目结题绩效后评估被评为“特优”。曾获得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最佳宏观论文奖,是我校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MJ发表论文的学者;担任多本专业期刊编委,为推动相关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谦逊做人,用心做事

李炜文老师在战略领导、家族企业以及国际创业等多个研究领域均有建树, 在此次优青项目申报中,他选择了“战略领导”这一项目,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今后又有怎样的规划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李炜文老师,听他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李老师的办公室布置简洁有序,交谈中,他爽朗的笑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言辞中充满着谦逊和睿智,对于获得优青项目的成绩, 也一再表示是学院支持和幸运的共同结果。

李炜文老师告诉我们,很多人对“战略领导”这一概念都不太理解,包括申请时也有一些评委提出过疑问。他解释到,在自己研究的几个领域中,“战略领导”可以说是一个核心内容,主要涉及企业高层战略决策的过程和机制,其针对家族企业和公司创业的研究也同样可以归纳进这一角度。

当谈及申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难度,李炜文老师谦虚地表示,这次能够入选非常幸运,虽然申请的难度依然很高,但政策上给予了青年学者更多的机会。因此,他也很鼓励学院的青年老师们积极申请,抓住机会,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能力。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李炜文老师决心未来更加努力,期待着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 不断尝试和探索,争取做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科研之路,重在“聚焦”

作为管理学院第一个成功申报优青项目的学者,李炜文老师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去年他第一次申请时,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重振旗鼓,在今年的申请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今年的申报中获得了成功。他表示,能够成功获得项目,无疑是对自己科研道路的一大肯定。 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予的支持,学校科研院的帮助是他强有力的后备支撑,而学院给予的帮助更是强大的动力。 在申请的过程中,学院组织了多次辅导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为老师们提建议、预答辩,王帆院长更是悉心指导,细致地对申请书、答辩PPT 的修改一一提出建议。李善民教授、李新春教授、李仲飞教授、谢康教授、李广众教授等也分别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凝练了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再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提升和改进,这些对项目的成功申请都大有裨益。

李炜文老师坦言,申请项目的过程中也曾有过犹疑,“担心没有成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浪费”。但他很快发现,申请的过程其实对个人发展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对个人过去的研究有了一次总结和凝练的机会,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具体的展望。“今后我将沿着这一研究方向,在科研中让自己更加‘聚焦’。” 在采访过程中,李炜文老师多次提到这一关键词——“聚焦”,他认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开始容易被热点课题吸引,到在磨练和挫折中寻找到科研道路正确的方向,李老师表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聚焦”的重要性。想要真正进入一个科研领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很不容易,“ 如果涉猎的领域过多,精力就容易分散,无法很好的与文献对话 ,当然,在保证一个核心的基础之上,适当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也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

李炜文老师进行科研工作

科研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一路走来,李炜文老师感到收获很多进步和成长,对此他十分感慨。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平台很重要。 在学院提供的平台上,有科研团队的定期学术交流、团队活动;有与海外学者的接触机会、交流学习;有青年教师学术俱乐部的老师们互相帮助、合作,这些都让他更好地学会融入学术群体。采访中,李老师还笑谈起与海内外专家接触中的趣事,“我们总是很珍惜接送机路上的时间,因为这是难得可以与这些学者共度一个小时的宝贵机会,赶紧多交谈、学习。”

严谨教学,乐于奉献

作为管理学院的副教授,李炜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十分严谨认真, 多次获得全校评教排名第一的成绩 。在学生们眼中,他是公认的优秀科研型教师,但他没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随着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教学工作也充满了挑战。”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他看来,并不相悖和冲突。他认为,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课堂上,李炜文老师习惯用案例教学,及时将最新的企业实践案例等融入教学,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堂。他认为,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尤其是在MBA的课堂上,与有着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交流碰撞,自己能从中产生一些对科研新的启发。

科研、教学,这还不是李炜文老师全部的标签。 学院的行政工作方面,他也洒下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担任国际博士研究生项目主任时,培养了优秀的创新型国际学术研究人才;协助承办前沿管理理论论坛、研讨会,他也尽自己所能;9月,李炜文老师将前往国外访学一年,在开展自己相关研究的同时,他还会调研国外高校学生学业指导中心的相关情况,从而为学院的学业指导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意见。“我很乐意为学院的行政工作做一份贡献,虽然付出了时间,但从这些工作中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从中也收获很多。”

李炜文老师主持讲座

对于青年学子们,李炜文老师充满信心和期待。学院的很多青年老师、科研工作者近年来都颇有研究成果,他建议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注重主题的“聚焦”,多参与学院的学术活动,把握机会, 更好地融入、参与、交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