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好戏
给你最有效用的戏剧内容。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好戏

如何(以一个更优雅的姿势)躺在音乐剧的坑底吃土?

好戏  · 公众号  ·  · 2017-07-22 23:00

正文

继上次的音乐剧科(an)普(li)之后,我们来继续派发这些精神&钱包双重毒害剂的食用说明。如需回顾上半部分,请戳这里


旁友,吸剧吗?


聚众吸剧


大型聚众吸剧


简单来说,我们上次讲了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一部音乐剧,具体是:剧本、歌词、音乐、舞蹈和舞美这五个方面。这次我们来谈谈后面三点。


太长不看版


音乐剧审美可以从5个角度来衡量

剧本、歌词、音乐、舞蹈、舞美

 (前两点上次讲了)


音乐

谱曲的水平

现场演出的效果

 

舞蹈

舞蹈本身的质量

是否具有戏剧性


舞美

舞台背景与道具

服饰与化妆

舞台灯光



音乐


一方面要看谱曲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看现场演出的效果。


谱曲的水平,主要是和作曲家相关的。说起著名的作曲家,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很多巨巨的名字:


杰罗姆·科恩,发明了具有美国本土特色的当代流行歌曲,被公认为“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理查德·罗杰斯,百老汇历史上最有天分和最具旋律美感的作曲天才之一;


斯蒂芬·桑德海姆,为音乐剧引入了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概念音乐剧模式;


桑爷爷!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音乐剧作曲家之一,为英国音乐剧奠定了世界性的声誉和地位;


林-曼努尔·米兰达(叫全名好不习惯),以惊人的天才创造了现象级的音乐剧《汉密尔顿》。


林聚聚!


当然,还有一些作曲家,你可能没法立马说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一定听过他们的曲子。


除了旋律好听之外,音乐剧歌曲必须有戏剧性,这也是它和流行歌曲最大的不同。也就是说,音乐剧歌曲的呈现,必须是有戏剧理由的,必须能自然地揉进剧情。


需要有歌曲来刻画人物性格,或是能够推动剧情发展,才能让演员开始演唱起来。而生硬地加入歌曲,对音乐剧的影响是致命的,就会像部分观众吐槽的那样,一言不合就“尬唱”。

人家才不要听尬唱呢,哼╭(╯^╰)╮


这部分也涉及到剧本对歌曲的安排,在上篇文章的“剧本”部分提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举一个这方面优等生的例子:


《悲惨世界》采用了一种非常接近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以音乐主题而不是音乐单曲来构筑全剧。


它以情节为主线,把人物主题安插到不同的情节场面之中,形成了奇妙的呼应,结构非常严谨。使得音乐不仅极具冲击力,更让人能够反复的回味。


2006版《悲惨世界》


除了这些之外,歌曲本身的结构也很重要。


从20世纪初期开始,音乐创作基本上形成了将歌曲分为四个音部、各有八个小节组成的32音节创作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AABA格式。


其中A为主题部分,一般情况下会被重唱,从而很容易为观众所记住;B为副部,起过渡作用,而且往往与A相对应,通过对应突出主题;接下来A再次重唱,并且将歌曲引向结束。


《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中的歌曲《What I Did For Love》,就是一首典型的采用了AABA结构的歌曲。歌曲经典的结构和巧妙的呼应使得“What I did for love”这句歌词深深印刻在了观众的心里。


来听一听,能不能听出来AABA的结构~

早期创作的大多数歌曲往往都是依照这个模式写出的,作曲家和唱词作者往往将它视之为创作所应遵循的“不二定律”。


不过从50年代中期以后,AABA不再是唯一的歌曲结构,AABB和更为精简的ABA先后出现,后来还出现了AABC等形式。

2009版《歌舞线上》


当然了,这样的典型结构由经验证明,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让观众比较有记忆点。但是不采用这种结构的歌曲也未必不好,只是可能要在其他方面费点劲,才能出彩。


再来谈谈实际现场演出的效果,它其实受很多条件的影响。比如说伴奏(包括现场乐队和录音带),音响装置、演员的唱功等等。

 

我们在安利法语音乐剧的时候已经说过,法语音乐剧的背景音乐往往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带,这种卡拉OK式的做法被一些人认为是缺乏诚意的表现。

 

而支持者认为,既然采用合成器为主的电声乐器,那现场演奏和录音室中录制,效果就不会差很多,既能节约成本,又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性。


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1998年首演版


除了法剧之外,大多数音乐剧的背景音乐还是采用现场乐队的伴奏。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现场乐队的。


无论是大型音乐剧如《剧院魅影》,拥有一整个交响乐团;还是小型音乐剧如《危险游戏》,只需要一台钢琴伴奏,都更有“现场感”带来的乐趣,也更能比较好的配合演员。


中文版音乐剧《变身怪医》昆山预演场乐池


当然了,现场演奏对乐手和指挥家也是更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场地的硬件也非常重要,包括麦克风、音响设备、甚至是剧院建筑结构和材料等等,都会对最终的音效产生影响。


奥地利的林茨剧院(Music Theatre Linz),音效拔群


另一点是演员的水平和现场发挥。背景音乐如果偷偷懒,用伴奏带代替也就算了,音乐剧演员必须真刀真枪的自己演唱。


好的歌曲创作出来了,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演员来演绎。可以说,有些歌曲是为演员而量身定制的。只有充分考虑并结合到演员的特点,歌曲才能拥有永久的生命力。


比如Lea salonga当年就很合适《西贡小姐》中的Kim,不仅仅是因为她们都是亚裔面孔。更重要的是Lea有着甜美的、天籁般的嗓音,和柔弱稚嫩中透出的刚毅气质。


Lea salonga年轻的时候,致命可爱


而在2012年《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出上,Lea 演绎的芳汀,虽然年龄上比较合适(41岁),唱功上也无可挑剔,但是气质和演唱方式都有一种莫名的违和感,感觉这个芳汀气场很强,并不会被人欺负的这么惨。


演员演唱所带来的现场感是无可替代的,也因此,音乐剧演员的唱功往往(不是绝对)比很多流行歌手都要高超。


因为音乐剧演员必须日复一日的站在舞台上真唱,这对演员的演唱水平、体力、心理承受力等等都是巨大的考验。相对来说,有些流行歌手录制好唱片,然后偶尔开个演唱会,难度就要低一点。


放一张我喜欢的安大Anthony Warlow


经常听音乐剧CD的朋友可能也有感受。一般来说,哪怕是同一个演员,在演出现场收音的CD,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还是往往比录音棚版本要动人。现场感对演员声音的影响也是无可比拟的。


演员水平这件事,和个人喜好也比较有关。但总的来说,有公认的唱功出色的演员,肯定也有大家吐槽比较多的演员。根据自己喜好取用就好~


再放一张我喜欢的西区伉俪,拉面Ramin Karimloo和肉排Hadley Fraser 


舞蹈

 

说起音乐剧演员的全能,必须加上要会跳舞这一条(虽然有些很优秀的演员也跳的一言难尽)。会唱歌同时又会演戏的人已经非常难得,而音乐剧演员的基本功之一还有舞蹈。

 

抛开音乐剧,舞蹈本身就是一门体系完整的表演艺术,分为许多个舞种。

 

而当我们谈到音乐剧舞蹈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些具体的舞种,比如说《芝加哥》中性感火辣的监狱探戈(Cell Block Tango),《剧院魅影》中古典优雅的芭蕾舞,还有《美女与野兽》中男女主人公相恋之后跳起的华尔兹,等等等等。

 

2014版《芝加哥》监狱探戈剧照


而另一些舞蹈则不这么好归类: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经典一幕,三座大钟从天而降,里面各有一位特技演员演出钟摆,奋力摇晃着身体。


再比如《Wicked》中的吵架歌《What is this feeling》,格林达带领班上其他的同学,以生活化动作的夸张演绎来表现格琳达的受欢迎和艾芙芭的遭人嫌弃。


“吵架歌”剧照

 

如果细细归类,音乐剧舞蹈其实还挺难讲的。恐怕就算单独开一篇文章来写,也很难讲得清楚,所以我们就简单一点,主要从两方面来讲音乐剧的舞蹈欣赏。

 

首先,舞蹈本身的质量。

 

这个其实也有点见仁见智。一般来说,好的舞蹈是有口皆碑的,奥利弗奖和托尼奖的历届最佳编舞,基本上能保证质量。如果你喜欢一些小众一点的段落,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你对舞蹈比较有研究,更可以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评论。

 

再比如今年年底会跟上海观众见面的、几乎是从头跳到尾的《西区故事》。这部作品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不仅完整的保留了传统,而且开当代通俗舞蹈之先河。

 

2014版《西区故事》


这部作品中的舞蹈多而不杂,繁而不乱,在舞编罗宾斯的巧妙安排之下,舞蹈成为剧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一个风格统一、形式多样的有机整体。

 

罗宾斯一直想把芭蕾舞引入正派的百老汇音乐剧,他以古典芭蕾为基础,加上爵士、曼波等舞步,再融合少年帮派们目中无人的样子,以及打篮球、械斗、打群架等基本队形和动作元素,使得舞蹈加深了戏剧张力。

 

2014版《西区故事》


即使核心场景大同小异,罗宾斯却能在每次拳脚飞扬中带给观众充满野性的刺激感。


比如说全剧一开头,六个小混混逛大街的舞步就令看惯了粉腿玉女的观众震惊不已,而这段表现街头游荡的舞蹈对于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公认的质量非常高的音乐剧舞蹈。


其次,舞蹈是否具有戏剧性。

 

这里可以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总之,两种舞蹈都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或者推动情节发展。


如果舞蹈本身是出色的,但是放在哪里都一样,甚至是不加这段舞蹈也对剧没什么影响,那就是舞蹈本身质量高而缺乏戏剧性的表现。

 

《Anything goes》2011百老汇复排版剧照,著名的舞段


从具体的音乐剧作品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抒情和叙事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和对立的,它们往往是互相渗透的,只不过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好的音乐剧舞蹈一定是本身质量高,并且也具有戏剧性的。对于侧重抒情和侧重叙事的舞蹈,我们各举一例。

 

《雨中曲》最经典的一幕是,男主人公与心爱的女孩刚刚分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唱着欢乐悠扬的《雨中曲》,在雨中跳起了轻快的踢踏舞。

 

2011版《雨中曲》剧照


这段舞蹈没有什么剧情,主要是表现男主人公愉悦的心情。这就属于侧重抒情的舞蹈。

 

音乐剧《芝加哥》里,庭审之后接受采访的一幕《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则属于叙事性比较强的舞蹈。


洛茜和律师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演绎了一段非常接近木偶舞的舞蹈,而扮演记者的群舞全程做着笔记,由开始的步步逼问,转变成对洛茜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对搞个大新闻的热切。

 

《芝加哥》2017版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


这段舞蹈信息量非常大,不仅讲清楚了律师帮洛茜编造的谋杀故事(当然也要配合演唱),体现了律师高超的操纵技能,也表现出了了人们对洛茜态度的转变,有力的推动了后面剧情的发展,是比较典型的偏重叙事的舞蹈。


舞美

 

舞美,即舞台美术,是对戏剧及其它艺术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

 

它主要包括:舞台背景与道具,服饰与化妆,舞台灯光等。

 

有一种看法是,音响设备也应该归类到舞美中来。但是仅对于音乐剧来说,把音响归类到音乐类别中,和乐队演奏相对比,应该更为恰当。

 

我们首先聊一聊舞台布景与道具,是它们创造了音乐剧舞台整体的一个大环境。


七幕中文版音乐剧《音乐之声》2017版舞美剧照


舞台布景设计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除了视觉上的美感之外,它还涉及到建筑学、材料学、电子电路学等等方面。恰当的布景能很好的起到烘托剧情、营造氛围的作用。

 

比如说1966年的音乐剧《歌厅(Cabaret)》中,采用了一个即使在现在看来都非常不同寻常的舞台布景设计——当观众走进剧院,会发现幕布已然拉开,一面巨大的镜子扭曲的反射出所有观众的样子。

 

2015版《歌厅》


《歌厅》的背景是三十年代的德国,纳粹刚刚兴起,一切表面上的繁华都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之下。


借由歌舞女郎莎莉和美国小说作家克里夫,德国女房东施奈德小姐和犹太水果商舒尔茨先生这两段注定要失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这部剧讨论了人生选择、集权政治、种族主义、同性恋等许多议题。


2014百老汇复排版《歌厅》


一切的苦闷,都在这所歌厅中得到宣泄。

 

导演哈罗德·普林斯尖锐的指出,当时的美国事实上比德国好不了多少,政治环境恶劣,种族主义横行。镜中反射的扭曲面容,暗示着人心的阴暗面。

 

再比如说《西贡小姐(Miss Saigon)》中最经典(壕)的场景之一:西贡陷落前,最后一批美国人从驻西贡大使馆撤离。


铁栏杆和拥挤的人群隔离了新婚的金和克里斯,直升机的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盖过了人们发出的悲愤欲绝的哭喊。

 

2014西区复排版《西贡小姐》


事实上,《西贡小姐》的灵感来源之一就是勋伯格和鲍伯利偶然看到的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美国直升机从西贡一栋楼房的房顶起飞,而扶梯上仍剩下一群难民因为超载而被抛弃。

 

一个小八卦:该照片的摄影师荷兰记者休·范艾斯,一度因为《西贡小姐》未经自己许可便采用这张照片而打算诉诸法律,但后来打消了念头(可能是因为剧太棒了hhh)。

 

也是基于这个灵感来源,舞台设计师约翰·纳皮尔大胆的采用了改装的直升机,创造出了这样一个非常大场面的镜头。

 

服饰与化妆对音乐剧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们主要是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比如说,即使是没看过《长靴妖姬(Kinky Boots)》的观众,很多也会了解这是一部有关火红色长筒高跟靴子的音乐剧。海报上是长靴,剧院门口也有长靴装置供人合照——长靴的宣传无处不在。


出演瑞典版Nicola一角的华裔演员徐丽东与长靴装置合照,中文版《变身怪医》的Lucy也由她饰演


当你深入了解这部剧之后,也会对剧中火辣的长靴和妖艳的妆容印象深刻,它们很好地表现出了变装皇后的性感妖娆。

 

《长靴妖姬》2015版剧照


一般来说,服饰和妆容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契合,才能让表演更具有说服力。


《悲惨世界》中的幼年珂赛特一直穿着褴褛的破衣服,让人心生怜惜;而《窈窕淑女》中的希金斯教授一直一身正装,不仅表现了他较高的社会地位,也能体现出他的刻板、不易变通。

 

但是,有一些非常独特巧妙的服装设计也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中,主人公莫扎特没有身着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礼服和假发,而是一袭白衣,潇洒俊逸。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2015版剧照


这件充满了现代感的白衣表现了他的单纯的性格和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也表明这位孤高的天才与周围的世界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此外,舞台灯光的作用也非常关键,我想大家一定对《魔法坏女巫(wicked)》中这样一段印象颇深:

 

格琳达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大巫师身边,并试图劝说艾芙芭也做出同样的选择。艾芙芭坚定的拒绝了她,并以一曲《抵抗地心引力(Defying gravity)》掀起了全场高潮。


歌曲最后,艾芙芭骑扫帚高飞天际,黑袍飘飘,飙出High F的高音,配合震撼人心的灯光,令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灯光带给我们的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


写到这里(累死我了),有关音乐剧审美的5个层面就都给大家梳理了一遍,其实就是把影响一部音乐剧好坏的主要因素列了列。没提到的细节,就要靠大家补充了~


另外,今年下半年剧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选择的话,请记住这句话:


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在一部剧演出结束之后,却掉进了坑。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内容:点击以下图片即可阅读

音乐剧《变身怪医》,人格分裂设定的起点

安福路288号暂时谢幕,这里是上话接下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