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以“温、良、恭、俭、让”扬名诸国
人到55岁在干什么?如果在机关上班,还没升到省部级,那么不是已经离岗,就是在查着年头熬退休。
55岁的孔子由于不得志,从鲁国政坛上退下来,开始周游列国,带着一批学生,从鲁国出发,历时13年,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家,现如今大致路线是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当然是希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名气是很大的,政治主张也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每到一地都会得到当权者的重视,以礼待之,问政问礼。对此,《论语▪学而》里有记载: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和当权者会谈问政,这个资格,是老师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当权者主动给老师的呢?“子贡回答得非常得体:”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明代圣迹之图《宋人伐木》
子贡什么意思呢?子贡的意思是说:“老师因为具有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行,所以得到了和当权者会谈问政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你想啊,孔子离开鲁国,巴巴地跑到别的国家去和当权者谈政事,自然是自己求得的这种机会、资格,不然你怎么不等别的国家来请啊?但是这种求,不是靠送礼、关系等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而是凭借孔子自己的“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而得到了各国当权者的重视,所以子贡说这种求法不同于别人。
子贡的话其实也并不十分确切。诚然,孔子一代圣人,确实是具有“温、良、恭、俭、让”的品德,各国当权者之所以礼遇孔子并和孔子问政,并不是因为孔子“温、良、恭、俭、让”,而是为了博得一个爱才的名声。据说当时全国范围人口才几百万,孔子弟子三千,还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精英,是一股不小的社会力量,各国自然会重视,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得到任何一国的重用。
为什么孔子得不到重用?恐怕有两个比较直接的原因。一个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并不合各国当权者的胃口,各国当权者都看到了春秋五霸的风光,想的是富国强兵,对于仁德礼制那一套见效慢的治国方法并不感兴趣。另一个春秋末年各国诸侯大都大权旁落,大夫陪臣弄权严重,孔子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被某些人反对。
2、从“温、良、恭、俭、让”到各国“变法”
今天看孔子周游列国,其实是一路艰辛,还可以说是到处碰壁。比如孔子在从卫国出来到了一个叫匡的地方,被匡人当做曾侵略过匡地的阳虎围困了好几天。到了蒲邑又被蒲人围住,靠了弟子们冲杀一番才逃出来。到宋国后在一棵树下演礼讲学,被人把树砍倒,受了个下马威。在郑国和弟子们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被郑国人形容说一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孔子要去楚国经过陈、蔡两国之间,被陈、蔡两国的大夫派服劳役的人围困,断粮挨饿7天,幸而楚国派兵相救才脱险。楚昭王欣赏孔子,欲以书社之地封孔子,却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而撂浅,孔子最终也没有去成楚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遭遇,其实反应了春秋末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的社会现实。“温、良、恭、俭、让”,从做人来说是美德,从治国来说有益于社会和谐,有益于国家安定。让,是谦让的意思,如果用孔子的话来注解,我觉得可以用“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来对照理解。但是在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内部面对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的现状,而各诸侯国之间面临着侵略战争的威胁,所以从实用的角度看,各国当权者对于孔子的学说都是只称赞却并不采用。毕竟国家之间,只讲“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西安兵马俑1号坑
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8年,之后中国逐渐进入战国时代。孔子去世后33年,李悝在魏国变法,开始废除世袭选贤任能、重视农业、设“常平仓”、改革军事制度奖励军功,并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开始实行“依法治国”。随后战国七雄纷纷变法,先后有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齐威王变法等等,最著名、最成功的就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秦国通过变法得以成就霸业基础。
变法以后秦国的军队有多厉害?据有史料记载:他们一接到打仗的命令就顿足捶胸,急不可待,身着黑色的薄盔薄甲,一但开战甚至脱去盔甲光头赤膊,无所谓生死。......在战场上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而且他们善骑射。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也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以法治国”的王朝。汉时代从董仲舒开始,重新把孔子供起来,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开始,儒家的学说逐渐融合了法家甚至一些道家等学派的精华,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纲要。所以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3、当“温、良、恭、俭、让”遇到坚船利炮
“温、良、恭、俭、让”,作为圣人的美德,也渗透到了治国理念中。汉以后每一个强盛的朝代,大都不以扩张、战争为立国之本。大明王朝时庞大的舰队在东南亚、印度洋的航行,给当地带去的是和平,而后来的西方人呢?我们客气一点儿说,他们是殖民者,客观一点儿说呢?就是强盗。
但是在国际上只有“温、良、恭、俭、让”是不行的。到晚清,大清的GDP仍然是全世界第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然而现实呢?我们只是不想买鸦片而已,虽然有些官僚一开始歧视“蛮夷”,但是并没有跑到欧洲强迫西方人买毒品吧?这种“温、良、恭、俭、让”,换来了坚船利炮的对待。原来国与国之间,西方人是不讲“温、良、恭、俭、让”的,讲什么?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从鸦片战争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直到八国联军、日俄战争,再后来是日寇对中国的十四年的残酷侵略,这一场场的浩劫,把中国变成了一个一穷二白、啥也没有、满目疮痍的落后国家。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大水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丛林法则既然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而儒家文化生存发展2000多年,自然也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当“温、良、恭、俭、让”遇上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以后,儒家文化下的中国就一败再败,毫无还手之力呢?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中国的各界精英进行了无数的探索,既有搞中国式基督教的太平天国,也有曾左李搞的“洋务运动”,康梁实行了维新变法,孙中山等革命党搞了民主共和,这一切努力都并没有让中国走出挨打受辱的境地,因为我们面对坚船利炮仍然没有还手之力。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变法”?才能重振国家,再现昔日荣光?
这个问题最终由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正确地回答,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实际和文化传承,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有了毛泽东思想,人民和人民军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4年抗日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的中流砥柱。当然有些人是看不起这个变化的,因为西方人还没有尝试过中国共产党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