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911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都说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究竟是可叹还是可悲?
答:从感情上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见证了大明王朝从头到尾,不屈不挠的风骨,也见证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宁折不弯的高贵气度。但是如果刨根问底的话,这两个事情,却值得后人一声叹息:如果明朝可以稍微多一点智慧谋划,如此悲壮的场面与悲情的结局,完全可以避免!
换句话说,两个明朝慷慨壮烈的历史景象,却都是明朝统治者目光短浅挖的坑。
首先第一句话“天子守国门”,在明朝历史上,陆续出现过好多次,土木堡后的北京保卫战是一个,嘉靖年间的庚戍之变是一次,然后还有崇祯年间,不止一次被人打到北京城下,直到最终壮烈殉国。但如果看起因,这个场面,原本不用这么悲壮。
因为“天子守国门”的根由,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虽然很多人都盛赞明成祖的雄才大略,但要是仔细看看,这就是明成祖挖了坑以后的补救措施。为了抢夺皇位,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把精兵强将全调来南下,结果北方防务大坏,尤其是他把大宁地区割让给兀良哈蒙古,把辽王沈王谷王几个拥兵塞外的亲兄弟调到内地来,更导致辽东漠南再无明朝强兵,北京城直接面对蛮族骑兵侵扰,天子守国门的坑,就是这么挖下。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明成祖没有这样激进,或者采取更稳妥的办法,比如通过军队换防等方式,充实塞外屯垦边备,明朝的北方战略态势,必然会好的多。靖难之役如果有什么负面后果的话,就是这场荒唐调整,导致朱元璋生前苦心安排的北方边防体系,彻底打乱!
换句话说,明朝中后期以后,几次北京地区的边防危机,都是拜这个调整所赐。
如果说天子守国门,还只是前人挖坑,那么“君王死社稷”这条,看上去是崇祯皇帝壮烈殉国,其实就是他本人不作不死,在中国历史上,迁都再战并非只意味着耻辱,相反战略性的放弃,反而意味着给王朝又一个重生的机会。放在崇祯在位时的晚期,在北方糜烂一片的局面下,退守江南地区,是最为稳妥的抉择,甚至可以一边造成李自成与清军的攻杀,一边整合江南的力量继续备战。类似的成功经验有过很多次,但是绝望的崇祯皇帝,却选择了自尽殉国。他的自尽,也意味着南中国的明王朝,将是一盘散沙,被清军各个击破的局面,难以避免。
所以历史面前,很多充满情怀的场面,背后都有着让人喟叹的痛惜,透过情怀反思痛惜,才是读历史的真谛!
好物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爱历史》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