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刚刚证实的消息,台湾女明星
大S(徐熙媛)
春节期间到日本旅游,
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享年48岁。
自从嫁给具俊晔后,很多人以为大S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万万没想到她反而以
"逆龄女王"
的姿态高调复出,带着新婚丈夫参加《熙娣想聊》大秀恩爱。
大家都以为她的事业会焕发第二春,但最令人意外的是,今天突然传来她因流感而死的消息,可见人生之无常。
小S也证实了大S的病逝,并表示
“感恩这辈子能成为她的姊妹,彼此照顾、相伴,我会永远感激她。”
面对本轮流感疫情,很多人不禁疑惑:今年的甲流
为何如此汹涌
?这些病例是不是
新冠变异毒株
带来的?
甲型流感对许多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一些地方的宣传标语还昭示着它存在过的证据
(图:Flickr / 壹图网)▼
事实上,流感病毒在世界上
存在已久
,人类与之斗争近百年,依然
不能完全控制它
。至今全球每年依然有超过十亿人感染。
来势汹汹的甲型流感,才一个月就肆虐开来
(图:WHO)▼
温馨提示
:
我局有个
生理健康学习讨论群
,如果你是生理健康的研究者、从业者或爱好者,
别错过文末的
加群方式哦
!
由于流感并
没有任何独有的症状
,因而在古代人们通常都将流感归于
其他各种疾病
,古代文献中记录的疾病也没有专门的流感章节,我们目前只能通过当年记载的各种症状推断流感在古代的流行情况。
例如汉末三国时期的“
建安大疫
”席卷整个中原地区,加上连年战争,夺走数千万人口的生命。史书中记载患者感染瘟疫后起病迅速,通常表现为
高热,并很快丧失劳动能
力,且传染率和死亡率都极高
。
赤壁之战时期,魏军大本营就流行着瘟疫
加上战败,死伤惨重,曹操才引归
(图:wiki)▼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卒然遭邪风之气,婴
非常之疾
,患及祸至,而方震栗...其
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但张仲景说的“伤寒”指的是
中医理论中寒邪侵犯人体导致的疾病
,现在看来是多种疾病的统称,至于是否包括至今仍然让人头疼不已的流感,仍
有待商榷
。
今天常说的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有些患者会起玫瑰疹
(图:wiki)▼
1485年8月,许多英国人突然出现
伴有高烧、咽喉灼热、头痛
等症状的怪病,这些患者通常大汗淋漓,因而该病也被称为“汗热病”。这种疾病通常突然出现,过段时间又会神秘消失,周而复始。此后百年间
汗热病5
次袭击英国
,造成数万人死亡。
汗热病让英国人印象深刻,
因其受害者多为社会名流
另一方面,疾病的突发性和快速致命性也让人苦恼
(受汗热病侵袭的都铎王室,来源:《狼厅》剧照)▼
但无论是“伤寒”还是“汗热病”,单从记录来看,都
不能完全
与彼时可能出现的其它诸如鼠疫等烈性传染病
区别开
。直到1580年,流感再次袭来,西班牙、意大利等地
死亡数十万人
。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
(William Beveridge)
称,“在短短
六周时间
里,这场流感几乎传染并覆盖至了
所有欧洲国家
,其中没有被感染上流感的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学者们认为,这是有明确记录的
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流感流行
。
一些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城市在这场大流行中几乎灭城
▼
在这之后,世界范围内流感呈现
周期性爆发
,平均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一次大范围流行。至今全球共有31次流感大流行的记录,其中最恐怖的莫过于1918年的大流感,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
但即便人类与之缠斗数百年,至1918大流感时,都不太清楚
流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1918大流感的威力之猛难以估量
造成的损失超过同时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图:壹图网)▼
1357年,西方首次出现了“
流感
”这个名称用以描述这种
来去如风的传染性疾病
:
influenza
。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据估计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发现疾病与寒冷的天气
(influenze di freddo)
有关。
但长期以来,人们只能
根据症状
给疾病命名,以至于今人难以根据文献记载追溯
疾病的病原体
。
直到1899年,人类才第一次发现并命名“病毒”这一概念
此前还一直认为流感的罪魁祸首是细菌
(流感病毒电镜观,图:Flickr)▼
19世纪末,德国细菌学家理查德·费佛
(Richard Pfeiffe)
从一名
死于流感的患者
鼻腔黏膜中分离出一种细菌,命名为“
流感芽孢杆菌
”。
彼时细菌学方兴未艾,加之费佛是细菌学泰斗罗伯特·科赫的得意门生,几乎所有人都对他提出的理论
深信不疑
:
这种细菌是导致流感的罪魁祸首
。
由于费佛在霍乱和伤寒治疗领域的贡献
大家对于他的“‘细菌’流感论”很买账
(图:shutterstock)▼
直到30年后,1918大流感爆发期间,人们依然是基于
针对细菌的治疗方法
来治疗流感,不过效果并不理想。此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在流感杆菌以外,是否还有
其它致命的微生物
存在
。
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机制完全不同
接种细菌疫苗,自然对于病毒性疾病收效甚微
(图:壹图网)▼
1931-1932年间,理查德·肖普(Richard Shope)等几位美国医学家相继提取出流感患者的鼻腔黏液,并使用细菌过滤器予以过滤。最终在针对猪的试验中发现,单独的流感杆菌并不会造成流感,反而是
细菌过滤器过滤后的液体
可以
引发明显的流感症状
。
肖普认为,造成流感的是一种
病毒
,且该病毒可以在
人与其它动物之间交叉传播
。
甲流病毒最开始就是肖普和他的导师在猪鼻子里发现的
再加上人鼻腔粘液中的实验,他推测病毒能交叉传播
(图:Flickr)▼
1933年,人们成功分离出第一种
人流感病毒
,此后陆续在1940、1949年分离出
另外两种流感病毒
。目前这几种流感病毒分别被命名为
甲(A)型流感病毒、乙(B)型流感病毒、丙(C)型流感病毒
。
由于
甲型流感病毒
具有
传播速度快、途径广
等特征,且
容易发生变异
,迄今为止造成多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目前在我国造成许多人感染的也正是甲型流感病毒。
甲流病毒是
正黏液科病毒
中的一员。依据病毒表面的
神经氨酸酶(NA)
和
血凝素(HA)
分类。
甲流病毒包括多种亚型
,著名的有造成1918大流感的H1N1,死亡率高达50%的H5N1,2013年新发现的H7N9,以及H3N2、H2N2等。
最重要的是,不同亚型的甲流病毒之间可以发生
抗原漂变
,也就是
病毒变异
。在下图中,H3型甲流病毒与H2N2型甲流病毒间发生抗原漂变,可以出现新的亚型H3N2。
虽然抗原漂变发生概率低,但目前为止,全世界甲流病毒中共发现
16种HA以及9种NA
,且每年感染甲流的人数众多,
不能排除
未来出现新的病毒亚型。
甲流病毒通常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人体后有
18-72小时的潜伏期
,而后感染者可能出现
高热、寒颤、头痛、全身无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眼睛发红
等
症状
,以及鼻炎、喉咙痛、干咳等
呼吸道症状
。
成人发热
3天
左右退烧
,病毒在
1周
后可被人体消灭,但咳嗽等症状可能持续
数周
。
发烧发热算是常见,严重的还会上呼吸机,值得警惕
(图:Flickr)▼
虽然目前认为流感是一种
自限性疾病
,但其继发的
细菌性肺炎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极其凶险,以往流感致死的患者中,有许多都是
死于继发性肺炎及其并发症
等。
因此,更好地认识流感,做到
早诊早治
对于个人的预后也有极大帮助。同时,流感病毒并不单单以人类为宿主,研究者也需要更好地了解允许甲型流感病毒
在物种间传播和适应新宿主的决定因素
,有助于早期识别出现的流感病毒,并进行风险评估。
流感病毒拥有强大的跨物种传播能力
(图:frontiersin)▼
流感病毒
在自然界的宿主相当多
,并且部分水禽感染流感病毒后并不表现出症状,但人类饲养的家禽、宠物、牲畜等在外接触病毒后也会染疫,最终可能传给人类。
这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禽流感时
都要大范围扑杀禽鸟的原因
(图:壹图网)▼
由于流感病毒分布范围广,与人类关系密切,每年流感流行季期间,
预防流感也是重中之重
,毕竟没有人愿意经受一次流感的考验。
目前预防流感的措施主要包括
戴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
等。其中,疫苗不仅可以预防当季的流感,还能减少重症的发生率。
但由于每年的流感毒株都可能有所不同,疫苗也应针对性选择;且鉴于北半球流感高发季从当年的10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5月,因而世卫组织也建议若需要
接种疫苗尽量在初秋时节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