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SellerGuard  ·  版权登记:跨境卖家的低成本保护策略 ·  13 小时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2 天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2 天前  
雨果网  ·  重磅!TikTo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舆论监督毁不了雪乡,吹捧护短才会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20-12-03 19:27

正文

摘要: 代入太深,站位太窄,护短心切,既没有公信,也不利于所“代言”的单位走出负面。人们如果觉得你紧紧绑在一起,本身就是雪乡利益代言人,这种评论和报道岂会有公信和对话效果?游客投诉,雪乡鸣冤,媒体调查,评论分析,舆论和公众判断,这才是各守其位各尽其职。本地媒体直接充当鸣冤者角色,以利益代言人去训话舆论,反而让雪乡失去了能赢得公信、让人服的鸣冤机会。



吐槽青年出品


黑龙江本地媒体一篇《叹一声雪乡“窦娥冤”》的评论,不仅没帮雪乡解负面缠身之围,反而把自己给卷进去了,制造了一个受到诸多质疑的负面议题。又是指责别人阴暗,带着有色眼镜,又是说嫌烤肠贵“又不是刚需,你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嘛”,又是说别人“翻旧账扣帽子给雪乡抹黑”。评论的一大功能在于对话和说服,可从舆论反馈看,丝毫没起到对话效果,而是粗暴的训话。训话嘛,自然也就没有“说服”,只有全网大写的“不服”。


不是说媒体不可以为本地景区发声,而在于怎么发声。正如有网友所说,雪乡本身有诸多问题,当年游客在网上曝光被宰经历时,没看到本地媒体对雪乡问题的调查,没看到应有的舆论监督,没看到替游客发声为游客挨宰喊冤,现在为雪乡喊起“冤”来却这么卖力,这种偏向自然缺乏公信力。我多次在评论中提到过,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媒体公信力很重要一个方面是通过舆论监督能力所积累。平常对景区问题缺乏报道,舆论监督缺席,那“喊冤”时就很难有公信支撑。


还记得2018年年初的舆论景象,一篇题为《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的控诉文,引发舆论对雪乡宰客现象的关注,一句“我他妈的就是王法”激怒了舆论,媒体跟进报道和评论,披露了雪乡旅游中的种种被坑遭遇。新京报评论很尖锐:雪乡的雪有多白,宰客老板的心就有多黑。人民日报则说得比较温和:要鼓口袋先赚口碑。宰客现象曝光不到4天,便看到当地媒体推出一篇题为《记者最新体验式采访:雪乡人将心注入擦亮服务》的报道,堆满了“正能量词汇”,毫不掩饰地铺陈对雪乡的溢美之词,雪乡没有任何问题,人都很纯朴,老板都热情好客,店家都童叟无欺,饭菜都明码标价,游人对商家100%满意,相处其乐融融,一切都那么和谐完美,跟那白雪一样像生活在童话世界中。那种简单粗暴的硬赞态度,跟现在简单粗暴的喊冤态度,如出一辙,生硬得让人无法理解。

舆论监督毁不了雪乡,吹捧护短才会啊。本地媒体可以列出一个涉雪乡报道的名单,看看里面有多少舆论监督报道,又有多少吹捧护短报道?多少是站在雪乡景区立场,多少是站在外地游客立场?看看就一目了然了。诸如“经过多年改进,雪乡已经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监管,提升服务水平”、“雪乡经营者、管理者也不断改善服务水平。对雪乡的旅游环境不仅有改善的决心,也有整套措施和具体行动让游客更舒心”等等,多是自言自语的空话,是文件式断言,而非有论据支撑的事实。雪乡此前的种种问题,与本地媒体监督的缺席有一定关系。


不是不可以为雪乡说话,如果雪乡被冤枉了,有恶意抹黑造谣的,当然应该为其正名,甚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但媒体需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媒体不是喊冤者,雪乡才是喊冤者。面对喊冤者,媒体应该当一个公正观察者和客观调查者,到现场去,到游客中去,以看得见的、有公信力的方式把足以反驳“抹黑”的事实一一列出来,用客观事实去说话。公道自在人心,公众自然能做出客观判断,从而起到“洗冤”效果。像这样通篇不提供事实,全是义愤填膺的“断言”和情绪激昂的“反驳”,训话远多于对话,说教远甚于说理,威慑远强于事实,自然只会激起强烈的舆论反弹。



从这篇评论看以看出来,媒体和作者“代入”雪乡景区太深,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客观评论者,而是雪乡的利益代言人和形象代言人,这种“身份的错位”可能正是激起舆论不服的重要原因之一。看看评论中的这些描述,完全不掩饰本地媒体作为本地景区利益代言人的强烈冲动,比如“飘雪的季节,好客的雪乡人诚邀天南海北的朋友来看雪,这里比你想象的还要美”,比如“对于键盘侠们故意抹黑碰瓷的喷子行为,雪乡不答应,黑龙江不会答应,热爱雪乡的人也不会答应”,仿佛是“雪乡景区报”社论的即视感。


媒体和评论具有公共属性,应该是公共利益代言人,而不是某个具体地方、具体景区的利益代言人。当然,雪乡形象也是公共资源,雪乡关系到地方形象,一起去捍卫这个公共形象,而不是以狭窄的雪乡代言人身份出现。代入太深,站位太窄,护短心切,既没有公信,也不利于所“代言”的单位走出负面。人们如果觉得你紧紧绑在一起,本身就是雪乡利益代言人,这种评论和报道岂会有公信和对话效果?游客投诉,雪乡鸣冤,媒体调查,评论分析,舆论和公众判断,这才是各守其位各尽其职。本地媒体直接充当鸣冤者角色,以利益代言人去训话舆论,反而让雪乡失去了能赢得公信、让人服的鸣冤机会。

景区作为一个商业化的牟利机构,地方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地处偏远加上地方保护,作为个体的游客很多时候是弱势的,这时尤其需要媒体担当舆论监督者的角色,守护景区的公共性,而不是以景区利益代言人自居去“一致对外”。媒体是公众的媒体,而不是景区的媒体。鸣冤的鸣冤,调查的调查,判决的判决,别抢戏,别混淆角色,别忘记了自己是媒体。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 ,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欢迎进入千聊“评论员曹林的直播间”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时评写作十六讲》是我评论从业近20年、评论教学近十年的一次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每一讲都涉及评论写作的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对实践进行了萃取和提炼,总结出学习者可以把握的“抓手论”“身材论”“钩子论”“包袱呼应论”“网状案例论”“逻辑单链论”等实操技巧。本书得到了诸多北大学生、高中生家长、评论课教师、高中语文老师、新闻学院院长和资深评论员的推荐。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