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深度 | 全英文学校校长孩子的自学之路:我如何带孩子走出应试教育,拥抱自主学习?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12-02 11:59

正文


作者: Jean  小朗家长

本文由【简多父母学苑】原创

今日福利

扫码入群,免费领书

帮助儿童自学中英双母语经典!

我的英文名字是Jean,大学的专业是英语教育,96年毕业后一直在商业职场工作,从2011年起因为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开始从事教育。我今天结合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之路展望在家带娃,谈谈自学母语式英语的方法和智慧的共同体的重要。


自学母语式英语有不少家庭是我们在家带娃共学社的,我的分享有一部分是大家的共同的经历的结果。


01


从全英文教材到选择在家

如我们所知,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疫情,整个世界都开始了在家带娃,我的一个邻居前不久和我说,以前很佩服我在家带娃,现在更佩服了,因为疫情,她不得不带着孩子在家的时候,觉得带孩子实在很操心,精神上有点承受不了了。


这可能是很多家长最近的体会和焦虑之处。我想说,我在家带孩子实际上也常常焦虑,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和有条理,有规划。有的时候,经过了大吼大叫的一天,在睡不着的夜晚甚至想第二天一早就给认识的朋友打电话,把孩子送到他的学校算了。


所以,其实在家带娃是家长的预备,主要执行的若是妈妈,就和这位妈妈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在和孩子们一起围坐讨论的时候,看着他们发挥他们特长的时候,看着他们看了书问我一些我都不知道的文史或者科学问题的时候,我内心就很感恩,幸亏我选择了在家带娃。



我们有三个孩子,老大到了学龄,我和先生不想送到公立学校,我们对应试,作业如山、深恶痛绝,我和他半开玩笑说,我们把孩子送到民工子弟学校吧,那里肯定轻松。后来上帝开道路,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了一种非主流的教育,就在孩子上学之前半年的时候,开始预备,我们就开始了全科的美教材学习,集合其他两个家庭的孩子。后来这个小团体越来越大,我们也在“准学校”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原来不想要的学业的压力,因为在赶教材的进度,不想让孩子落后,而全英文的教材对于没有语言环境的中国孩子来说是相当不易的。各种权衡之下,我们在2018年9月正式回家了,开始了我们并不懂的在家带娃。


本来以为在家带娃就是把学校的一套带回家,我来教,管理时间,孩子会做得更好。我们出来的家庭有十几个,当时我们大多是这样的想法。


后来11月的时候,有机会参加徐老师(就是小朗英语的创始者)的在家带娃讲座,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家带娃,我们所有的家庭都参加了他的讲座,受益匪浅,我们也重新整理了在家带娃的思路、目的和做法——调整了很多。


第一就是孩子的兴趣—— 主动学习代替教材 。大多数学校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学习全科的教材,考试,升年级,考大学,找好的工作,这并没有错,只是因为这个目的的捆绑,大家就忽视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孩子们的乐趣不被尊重,没有时间实践,因为有如上实在的学习目的,在之前七年的“准学校”的经历,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孩子学习是很被动的,喜乐很少,因为老师紧张,家长紧张,孩子就不可能放松。


老大(今年十五周岁),就是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她也有一些“特长”,比如跆拳道在十三岁的时候就拿到了黑带,挑战了连续100天的特训,每天早上五点开始训练,但是这个出于我们的要求更多于她自己的兴趣,所以即便黑带之后,她也偶尔去训练,但是兴趣寥寥。她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是画画,我们也鼓励她画,但是由于课业,还有回家后的作业的压力,她画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我们能够少给她一些课业压力,多和她谈话,多给她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她可能在天赋上有更好的发展,并且和我们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现在想起还是十分遗憾,感恩我们通过回到家庭开始弥补。


现在当然也是有基本的教材,但是速度和量都没有以前的硬性的要求。更多的兴趣花在孩子的自然兴趣发展,还有就是户外的运动,各种探索,参观市内场馆,花园劳作,参与家务,整理自己的物品和房间,科学实验,画画,各种手工,等等,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我们在学校,是不可能做这些事项的。


比如看科学纪录片的时候,老二会说从自学母语式英语那里学来的佐证;她在餐桌上随手做食物链的画,给我说明;她愿意看烘培书来做饭,也参与到小区的跳蚤市场,邻居内部网来卖东西,做生意,赚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常常提醒自己让孩子主动找到自己想做的,所以现在老二 老三最喜欢科学实验,老二很喜欢各种手工,创意作品,有用没用的,总归不限制的话,就是到处汤汤水水,衣服上也都是颜料,她很想探索新的事物。她今年十一周岁,她也几次和爸爸一起出差,了解爸爸的工作,商业运作相关。在这里要说一下,在家带娃的话,夫妻两个人一致意见是不能缺少的,否则,就很难。我的先生有坚定的非主流教育的观点,他几乎从未有过焦虑,就是这两个孩子都这么大啦,和邻居,周围的孩子比起来哪些哪些都没有学过啊,尤其是中文的书写很差啊,他说将来就都用电脑打字啦,等等。我一紧张,他就经常让我放松,不要焦虑。


我们也会对社会话题,有一些讨论,比如新闻,比如当时的疫情等等。现在,我得说我们是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各种事项的。



基本上,老二和老三会参加小区组织的小朋友的活动,比如小区有一位大学教授,他会召集小朋友上公益课,这个时候,六岁的儿子会发表自己从阅读得到的一些理念,教授也会比较夸赞。这周日,我们和邻居们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也夸奖我们两个孩子的表现,当然有客气的成分,但是这也和他们的阅读量,还有和平日的探讨有关。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在此我推荐一本书就是:《朗读手册》 下面来自网络:


《朗读手册》是一部教育经典。该书于1979年初版,5次修订,被美国数十所教育院校选为教材。作者是崔利斯 ,中文译者是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书中集中了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从阅读指导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详尽地论述了朗读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家庭、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处理迷恋上网和看电视的问题等。珍妮弗出生时即患有唐氏综合征,但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而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给她读故事听。珍妮弗4岁时接受智商测验,智商高达111分。艾琳出生第一天起,她的妈妈就开始给她读书。15个月时,艾琳每天的阅读量达到30本书左右;21个月时,艾琳就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24个月时,艾琳已经知道1000个词。罗伯特·艾伦6岁时成为孤儿。7岁时,他的姑婆开始读书给他听,后来,他读一切他能获得的书。他从未上过一天学,直到32岁进入一所小型学院就读。3年后,他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接着,他获得了凡德比大学的英文硕士与博士学位,如今在田纳西马丁大学任教。看,给孩子朗读就是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本书以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详尽地为您解答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怎样的书才算是好的朗读教材?读漫画书好不好?如何妥善处理看电视的问题?如何在书和电脑之间取得平衡…… 本书帮助无数家长、老师解决了棘手的教育难题,让无数孩子成为终生爱书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对挫折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也具有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从现在开始,与孩子一起分享朗读的乐趣,大声为孩子读书吧!


面是我昨天晚上写的我们家睡觉之前的常态,大家可以随便看看。 (补充儿子的背景:六周岁半,他四岁开始中文自主阅读,没有教过,因为唱赞美诗看歌词的关系,还有在家里常给他读绘本;他的英文启蒙较晚,因为我在前面的“准学校”的时候太忙,完全忽视他的启蒙,后来18-11月接触了母语式英语,开始很随意地启蒙,比较没有规律,我们心态比较放松,后来一年后,我们上一堂外教的篮球课,他主动做翻译给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是双语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呢,我那个时候确实被这种方法震动了。)


下面是我昨晚的记录:儿子和我一样,睡前总有“雄心壮志”,抱来一堆书放在被子上;今天目测抱了四十本,而且一半以上是桥梁章节书的水准。从他白天收得整整齐齐的书柜拿出这么多书他也不觉得可惜么,明天早上又要收拾好!大约一个小时,他自己躺在床上看书,还时不时问我一两个问题:妈妈,你知道血本来是什么颜色么?什么颜色?是黄色的。因为红细胞太多了,所以看起来是红色--- 终于看到他闭上眼睛,我逗他,怎么了,困了?他说,没有,我在想事情。然后,翻个身,完全睡着了。今天我好好数了数,他看了哪些(他看完的放在一边) 12 本神奇校车桥梁章节书 5本少儿财商书 桥梁章节 2本 讲数学的书 (一本平移对称全等,一本发现规律) 好吧,看完他带来的一半,比他老妈我好多了,我常常是带来至少三本,只看最多半本。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的第一部分, 主动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广泛尝试,户外活动不可少 (也是从小朗团队的一位老师的分享实践受益的)




02


在英语学习上观念的转变


第二就是在英语的学习上:自学母语式英语的习得式,浸入式,经典的(博雅),母语学习法。


虽然我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但是那个时候的英文的听说能力普遍比现在差多了,也从未接触过习得母语式的理念。2011年开始自己做全英文的教材,也是集中于阅读,写作,理解更多,忽视听力。


我们也不必太迷信外教,或者培训班。从我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学生是学习美教材,也聘用过前后几位外教,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全职,但是经过几年的工作,发现外教的存在并不能改变学习方式造成的结果。因为学校还是传统的学习的方式。外教也上专业课程,比如语法,周六他也和孩子们有互动,出去玩,活动等等,但是孩子们的英文思维还是有限,不如我们在家执行英语环境每天两三个小时的结果。这是我的经历。


想想看我们不会听中文的话,怎么能用中文表达,游刃有余地写文章呢?一样的道理。


当2018年11月开始执行小朗的方法,我和三个孩子都一起受益,老大,老二因为一直在书面英文的环境中,转型很快,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就过渡为喜欢听/看英文的材料,这给她们俩很好的以前没有过的体验。


一个例子就是看视频,电影。以前我说了几年不要看中文字幕,孩子们就是做不到。后来执行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自己主动遮挡投影仪镜头的中文字幕,孩子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不看中文字幕的时候,这个电影更有意思啦。就是说孩子们直接听英文,不一定完全听得懂,但是他们进入到了导演的,编剧的,演员的思维里面了,他们是透过这些人的热情演绎直接感受这个电影,而不是靠中文,二手地感受。我想这就是母语思维地建立——母语的方式。虽然中文字幕会帮助他们了解内容,但是却感受不到内容,只是信息,信息是苍白的,是所谓的“漫画中的气泡里面的文字”,就是没有感动人的力量,更没有改变的力量,就算知识,也是让孩子兴趣寡然根本记不住,只是眼睛随看随忘记。


听力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理解,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英语是表音语言,就是看英文我们就可以读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掌握英文需要从听力发音进入单词构成,进一步进入文章写作。遗憾的是,很多家庭不重视听力,他们要看得到的阅读和写作,而没有输入是做不到的。他们也寄希望于一些培训机构拔苗助长一些所谓的“技能”,殊不知这并不是学生真正的果实,而是就像在老师的关照辅导之下话的儿童画一样,孩子回家就画不出;孩子独立也写不出;而听力过关了,孩子形成了听的摄取能力,他就有主动的造血功能,其他是水到渠成。这里还需要自学母语式英语老师强调的对于“沉默期”的尊重和家长们的耐心等待,静待花开。


如果在学校,比较不容易执行,我们可能就会半途而废,最终还是没有突破听力,没有建立母语式的英语,如果他们将来到国外读大学或者旅行或者生活,还要经历建立的过程。


我是说,如果我们还在继续上学的话,很可能根本不会听徐老师母语式英语的讲座,也不会知道这个方法;而很多的家庭却是已经进入到母语式英语的方式,虽然可能课业比较繁忙,但是若家长知道习得的理念,听力的重要,就一定会和孩子一起认真执行,不论是周末,车上,路上,玩玩具的时候,或者寒暑假,或者就是此刻,必须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在接触徐老师的在家带娃讲座之后,也颠覆了我对教材的迷恋。我知道了夏洛特-梅森的经典教育,在她的书中提到的课本和经典作品的区别,我非常赞同。由于一个委员会编辑出来的课本,常常充斥着事实和信息,牺牲的则是人的情感。这种干巴巴的课本对孩子的想象力是一种钝化。梅森小姐提倡的是“活的书籍”。完整的书才是活的,这是因为它们是由单个作者写成的,分享他/她最喜爱的主题,我们能从他/她那里吸收他的激情。由单个的作者写成的课本也能达成这种效果。



夏洛特·梅森注意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很少能读到真正的书。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耻辱,因为英格兰素以其文学天赋著称。尽管她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致力于英格兰的教育改革,但是她的著作正被在家教育圈内的家长们热捧,因为当今的家长们总是一有可能就用整本书,而不是仅仅使用课本。


不被教材束缚,而是活用教材,这是很重要的。教材的分级一般也是严谨的,我们可以用教材来测试孩子自学(杂学,各种书籍,视频课程等的成果)的成果。


当老二做她社会学教材的自由女神的项目报告的时候,她会找来她看过的两三种书籍,而不仅仅是教科书,来整合资料来做。这和她平时没有压力地看书,听书有很大的关系。


而我这里想说的是,辅导孩子英语启蒙的时候,很多家长说自己的英文不行,想让孩子学好,我想说家长其实同样可以用母语式英语经典教育的方法来提高的。我从未上过韩语的学校,学习班,也从未有人教我,但是从三十三岁就来讲韩语的JH,在韩语的环境中,我就自然而然地听懂了,也可以说了,现在可以担任韩中翻译,当我总结小朗的经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韩文就是完全习得的成功案例。我和孩子们一起执行自学母语式英语一年,对我的发音,听力,语法有很大的帮助。后来去年十一月有机会到美国担任翻译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一年的累积对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些家长担忧孩子的写作,实际上,当孩子执行好小朗英语,看足够多的原版书籍之后,她的文章应当是很容易有条理,并有深度的。最主要是让孩子们思考。家长通过和孩子的大量谈话,让他们思考问题。而应试教育,要标准答案,抹杀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如果不得不在应试教育当中的家庭,在孩子放学“回家”之后要好好做一个平衡,如果在家做很好的讨论。我觉得都是可行的。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回家”。


03


智慧的共同体


下面分享智慧的共同体的重要 。


在家带娃经常令人担忧的一面是社交的部分。


1、 同龄人的社交,很感恩我们有十几个家庭一起开始了,并且都集中近处居住,我们有一些共同的活动,(大部分不是学业),出游,参观,唱歌,聚餐,运动等等,这些都给孩子同龄人的社交机会,当中的摩擦也让孩子们成长。有的时候,一个家庭有事情,不能照看孩子,我们会委托给其他家庭;其他家庭有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接收其他的孩子。这样一个互助的共学社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大家的价值观一致,这样在家里的规则都相似。


2、 跨代的社交,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还有讨论是很重要的,此外还包括朋友的父母,父母工作职场的同事,亲戚,长辈等等。所以,其实对于社交的焦虑是不太必要的,只要父母有心,总会找得到,实在找不到,就再多生几个孩子 :)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