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开年多家银行调整交易限额,银行应注意哪些风险 ... ·  4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情观察丨《黑神话:悟空》的海外“破圈”路径 ... ·  5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重庆一区委书记号召干部带头消费、河北张家口雪 ... ·  5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面对舆论围观 地方政府“听劝”模式的B面思考 ·  6 天前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中国主动“免签”打开国门,或许正在收获奇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员工负面情绪触发舆情危机,金融机构如何避开应对“雷区”丨金舆之言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09-13 17:12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  第128期 ——



员工负面情绪触发舆情危机
金融机构如何避开应对“雷区”

近日,网传上海银行天津分行职工举报行长调换考核结果一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悉,该名职工在其朋友圈发文实名举报,称其分行行长指使党委会调换员工考核结果,将两名中层管理人员与其他年轻员工2022年年度考核结果对调,从而调高中层管理人员考核结果。

短视频平台上相关传播内容截图

9月9日,有媒体记者从上海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处获悉,总行已就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经调查,举报称被调换考核结果的双方分属不同考核序列,考核内容、参与考核评级人员均不相同,不存在调换考核结果的情况;两名中层管理人员2022年度考核结果无误、符合相关规定;举报中称,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曾有河北分行工作经历,经查不属实。据其了解,举报人确为天津分行职工,因请假相关事项与公司产生分歧,银行方面仍在与其沟通。



媒体介入求证导致话题升温
有效舆情回应促使话题降温
()


涉事职工于9月7日在朋友圈发布相关内容,同日被截图转发至境外社交媒体平台。然而,该事件话题的传播链条初期并未显著扩展,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人民众云的传播趋势图显示,该事件在9月7日至8日并没有发酵迹象。虽然当事银行声誉风险尚处于可控的低温状态,但部分媒体已捕捉到相关线索并闻风而动,向当事银行进行求证。

话题传播趋势图 
来源:人民众云

从上海银行的响应来看,其并未选择回避或拖延媒体的问询,而是基于可能引发舆论关注和媒体介入的预判,提前做好详尽且周全的舆情应对准备,包括应答媒体采访的口径。

在回应内容的构建上,上海银行针对核心指控“调换考核结果行为”,直接而明确地予以否认,并辅以详尽的事实依据,果断切断了谣言传播的链条,维护银行考核制度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对于举报中的部分不实信息,上海银行也进行了澄清,防止误导性信息的进一步扩散。此外,上海银行在回应中坦诚地承认了内部矛盾的存在,并表达了愿意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的意愿,为事件的后续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得益于上海银行舆情应对的妥帖,舆情热度的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可见,在涉事主体回应内容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情况下,运用合理且高效的舆情回应可推动舆情热度快速消退,避免陷入无休止的舆论纠缠。而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更是一场策划周全的战略行动,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当事机构能否对舆情发展进行精准研判,以及对回应时机、内容、发布渠道等要素的充分把控。



员工负面情绪频频触发声誉危机

金融机构如何避开舆情应对“雷区”

()


近期,金融机构内部员工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针对单位及领导的发泄类、吐槽类、举报类言论,后发酵成为热点事件的现象尤为突出。因金融行业的高竞争性和高压力性,从业人员面临着业绩考核、客户关系维护、市场波动等巨大的工作压力,员工的心态容易受到影响。加之,金融行业的舆论环境复杂多变,金融机构任何细微的内部矛盾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进而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此背景下,员工薪资待遇问题、晋升考核机制问题、领导作风问题等内部管理类声誉事件多发、频发。

部分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面对相关声誉危机时,采取了不同方式的舆情应对策略。如,部分机构选择成立专项调查组,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并在官方渠道及时发布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主动掌握舆论导向,减少负面影响;部分机构选择强硬反驳,虽然直接目的是澄清事实,却因言辞的过度情绪化或攻击性而适得其反,进一步激化矛盾;还有部分机构选择保持沉默、避而不谈,或者绕开重要问题顾左右而言他,看似可以躲过即时的冲突和矛盾,但实际上却让公众产生更多的猜疑和误解。

因此,金融机构应对内部管理类声誉风险的关键在于,事实真相的快速查明与澄清,官方回应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以及后续处理的灵活性和人性化,向公众展示出金融机构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同时,金融机构需注意避开保持缄默、过度辩解、模糊重点、措辞不当、逃脱责任等舆情应对“雷区”,应采用平和、理性的语言,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回应,避免陷入长时间的争议之中。


 本期作者

主任舆情分析师 梁双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