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互动
运营营销百科全书,运营知识、营销案例、实用教程、更新资讯、功能解读、系统课程,尽在微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宝宝湿疹反复不好,一招快速问医生 ·  2 天前  
廣告狂人  ·  冷门IP成联名新宠! ·  2 天前  
创意社  ·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 ·  3 天前  
创意社  ·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互动

跟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学习新媒体运营的3个大招!

微互动  · 公众号  ·  · 2017-10-15 21:30

正文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 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 Thaler),以表彰他对“行为经济学”做出的贡献。


理查德·塞勒,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目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主要研究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人物。2017年10月10日,他又多了一个称号:2017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


赛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不仅在经济生活、政府政策制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也可以应用在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中 。二师兄将从:


1、心理账户

2、社会感染力

3、禀赋效应


三个理论来为大家具体分析, “行为经济学”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如何运用。




1

心理账户


赛勒提出,人们不仅会对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也会在头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来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这种做法经常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因此 人们通常感觉不到心理账户的存在。但是心理账户却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决策。


比如说:

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丢了。那你还会去听音乐会吗?实验表明,大部分人还是会去。


但是如果情况变一下,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你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去听吗?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从花费钱的数量上来看,这两种情况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就是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要说服人们增加对某项花费的预算是很困难的,这对于我们的运营工作造成了障碍。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 改变人们对于某项花费所属账户的认识 ,来增加产品销售。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愿意从一个账户里消费,只需要让他们把这笔花费划归到另一个账户里。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


在新媒体运营中怎么用?


1、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针对儿童的能力提升的课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样的培训班价格不菲。和衣食住行相比,也是一项非必要的支出。


如果你在进行课程宣传的时候,着重强调这一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很有帮助,这一部分的支出就摇身一变,变成一项很重要,甚至可能带来额外收获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很乐意支付这一笔费用了。



2、 购买价值200元的产品会员,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是如果购买会员是送给亲朋好友,增进友谊、促进沟通、维系情感,很多犹豫不决的人也许就会立刻支付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维系人际关系所支付的费用的重要性,要大于自我投资所需费用的重要性。


因此在运营宣传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用户: 你支付的费用,是用来维系人际关系,回报是无价的。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用户的眼球,也可以为他们用提供需要的产品。




2

社会感染力


社会感染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 与氛围有关 ,当很多人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或者是抱着同样的想法时,他们的行为或想法就会相互影响。


第二种来自 周围人的压力 ,如果你在乎别人怎么看你,那么就会迫于外界的压力来保持和大多数人同样的行为。


在新媒体运营中怎么用?


1、 看到隔壁李阿姨朋友圈转发的推送,你会怎么做?可能连题目都没有读完就滑过去了。


但如果是咪蒙罗永浩李叫兽的转发呢?你不仅会停下来认真读完题目,甚至很有可能点开推送,花5分钟读完全文。这就是大V社会感染力对我们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运营宣传中,一定要尽量找 行业里有权威性的大V 来帮你宣传,比如说一句推荐语,放在文案里;或者转发一下,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 很多处于相同行业领域,不同专业细分的公众号会进行互推的合作。通过互相推荐,那些本来只关注了一个公众号的用户,可能会再关注其他公众号。这就是来自群体的互相影响。


我们在寻找合作互推时,要 找准精确的目标人群 ,通过目标人群的推广,即使数量不占优势,也有助于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3

禀赋效应


当我们拥有某项物品后,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甚至有可能认为自己拥有的事物比别人拥有的同样的事物更有价值。这就是禀赋效应。


比如说:

工资按工作时间支付,假如你在每周工作50小时的同时可以有一个在工作时间内休息5小时的机会,你会不会选择休息?大部分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你在每周工作45小时的同时有一个再工作5小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工作?大部分人会把工资的减少看做损失的费用,因此答案是否定的。


在新媒体运营中怎么用?


1、 在营销过程中,为了给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时会注明“不满意七天可以退货”。其实,在用户把产品带回家使用时,“禀赋效应”就已经开始产生作用了,他会认为获得产品的价值要高于支付的费用。所以即使有问题,大部分人也不会选择退货。



2、 把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反馈的正面信息,展示在网站或者社群里。这样用户能更明确的感觉到自己拥有的产品是很有价值的,也就愿意持续使用,增加了用户粘性。


参考文献:http://opinion.caixin.com/2017-10-09/101154062.html


本文转自i排版(ID:ipaiban)

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