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95.10亿元!创造新纪录!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孙颖莎、王楚钦、王曼昱、梁靖崑,提建议 ·  4 天前  
底线思维  ·  美国驱逐舰搭载了AI,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见字如面:这个节目竟成了综艺界清流,刷爆朋友圈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1-19 17:13

正文

从前慢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书信这种形式可以穿过历史的厚重,重叠时空,沉淀成一个符号,一种寄托,它不该被忘却。



我不曾相遇的收信人:


你最近在忙什么,是否依然疲于生计?

贸然这样一问,似乎是有些庸俗了。

可是,我们自己和身边的朋友,

确实大多已埋没在庸常的日子里。

英雄主义和更深更久的情怀,

已经逐渐同手写字一样淡去,

就连铅墨字都已被电子荧屏取代。

所以,今天我想写一封信给你,

谈谈那个“从前慢”的时代



最近,有一档节目被称为“现象级综艺”。

在一言不合就差评的豆瓣网,

网友给了9.4分,好于99%的综艺节目。

它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

等曾经霸屏的优质综艺节目同出一家。

它是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的综艺节目,

单是名字就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大家甚为欣慰的是,

总算有一档综艺节目不再闹哄哄,

不再拿庸俗当特色,拿无聊当有趣。

“网综前两年红火的卖傻卖萌的节目,

现在已经被卖聪明、卖智慧换代了。”



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

到魏晋唐宋, 从晚清民初,

一直到我们生活的时代。

听完一封封有故事的书信,

不仅能够品出历史的温度,

还能感受鲜活情感在雀跃。




如果说,一封写于2249年前

由两位秦国将士 兄弟写的家书,

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那么,将它们公开便是一种传承。

在张国立、林更新、归亚蕾等人的诵读中,

慢慢沉淀下来的,是悠悠的文化时光



不知如今还有多少人,

会去手写一封“抵万金”的家书;

不知现在的年轻人,

对祖辈父辈的情怀还会不会上心。



与曾经那些人的爱情不同,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

关注话中的“未尽之意”,

我们很多人对于情感,

一向直白而又肤浅,苍白而又露骨。



蔡琴在杨德昌去世之时

给媒体写了一封公开信:

“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林徽因离开伦敦,再见徐志摩时,

笔下的每一个字都透着迟疑或决绝。




而习惯了微信和QQ的我们呢?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支撑我们的观点,

我们的涵养够不够写这样一封“情书”?



节目刚播出几期,有人在网上说,

想要听到林觉民的《与妻书》。

我们因为这些文化,泫然涕下;

读懂了意韵的绵长;

参悟了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背后的深情,

超越了这个快餐时代里

所有光速的分分合合,

一别不见,再见相许




如今,了解黄永玉和曹禺友情的人不多,

看过他们之间书信往来的人更是寥寥。

王耀庆和张国立在读他们往来信件时,

王耀庆将信中人的欲言又止表现得酣畅淋漓,

这样功力不露圭角的演员让我们明白,

什么叫做 “好演员,一封信都是一场戏”



知己之间的披肝沥胆,

黄永玉对曹禺说,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

一个也不喜欢”。




如此的犀利和辛辣

而曹禺却将此信视若珍宝,

毕恭毕敬裱起来,挂在家里。

这种挚友之情,白居易写过:

“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

久治不愈的眼疾,因一封友人来信而明了。




这样的情感在今天

依然让人感动,

因为稀缺,所以珍贵。

希望这些书信可以拨动一些人的心弦,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曹禺回信原稿


我们不仅仅在看一个节目——

家书、情书、与友人书,

家事、情事、念天下事。

它们唤醒的, 是一群体

一事件、一情愫、一时代。


总导演关正文说,

“相比虚构类作品, 这些书信,

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个人角色和历史带入感。”

尽管不足仍在, 一如点评环节时

主持人的把控不强,点评节奏的混乱,

知识的强行灌输或者断章取义的观点,




但是,我们的观众依然给它打了高分,

因为它在孤独叫嚣,空虚餍足的当下,

是那么难得的、能够调动集体,

去追念我们共同文化的一个形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