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准医药GETG
为中国患者提供全新的、高端的、精准的基因治疗药物及其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雪村用棉花代替雪”遭游客吐槽?官方通报 ·  15 小时前  
百姓关注  ·  历史首次!DeepSeek大消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准医药GETG

《Nature》: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进入黄金时代

精准医药GETG  · 公众号  ·  · 2018-01-19 13:58

正文

导语


随着BT和IT的融合,以基因科技为代表的新型生物技术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1月18日,《Nature》官网刊文《Biotech booms in China》,文章适时地说明了这一点,表明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经过十年发展积累后,正在进入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转折点。



划重点


  • 中国面临着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医疗需求——特别是癌症、神经病学、糖尿病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

  • 2008年以来,“千人计划”所有学科共招募了7000名海归人才。为生物技术的建设奠定基础。

  • Greg Scott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ChinaBio,Stevens教授在上海科技大学开设iHuman研究所等创业故事。

  • 对于很多海归,选择创业公司并不是为了钱,而是在历史转折点肩负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责任。

  • 在2017年6月往前的两年半时间内,中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共筹集了450亿美元投资生命科学领域。



1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正进入新的发展转折点


就在十年前, 当一群在中国出生并具有海外经验的科学家们开始回国时 ,受到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影响,他们发现了一个以仿制药为主的制药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繁荣的经济推动下, 这批科学家们纷纷投入到这场药物研发行业的基础建设浪潮中。

今天,来到中国的生物技术专家们表示, 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发展转折点上 ,大量的创新正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这其中包含着多个因素:中国的大学制度培养出大批博士以及强有力的基础科研背景,来自私营企业以及公共部门充足的财政支持,全球范围内法规制度的建立与成熟, 还有雄心勃勃并充满活力的中外企业家领袖集团。


在这个转折点上, 他们发现了中国面临着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医疗需求——特别是癌症、神经病学、糖尿病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 尽管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但一些最有效的现代化药物却尚未在中国上市。例如在过去五年间, 全球范围内共批准了42种新的癌症药物,而中国的医药市场上只有4种。 但是,这种现状即将被改变。近期的监管和政策的变化将加快进口药品进入中国,本土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在竞相发展国内药品,并希望这些药物是全球性的。正在中国进行药物试验的纽约BeyondSpring制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黄岚博士说: 随着我们看到的生物技术投资热潮,现在已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绝佳时机


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



2 对科学的渴望正吸引着更多外来人才


GregScott仅到访过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两次,便决定在这个药物研发基地开展生命科学咨询业务。 他于2007年创立了ChinaBio,并鼓励其他人移居中国。他说:“ 这是一个伟大的经历,我正在帮助别人计划着自己的事业,而中国也必将成为美国以外头号药物市场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企业家和跨国制药公司的员工,许多学者和科研人员发现,来到中国工作将度过一个不一样的职业生涯。Ray Stevens是一位以研究人体内受体晶体结构而闻名的化学家,这对确定药物靶点非常重要,和许多学者一样,他曾多次访问过中国,但直到2009年,他在苏州发表了一场关于膜蛋白的演讲之后,才决定采取关键性的行动。Stevens说:“ 这里对我的一个重要吸引力是学生们对科学的热情与兴趣。 当我讲完之后,一群学生走上讲台提问。当我走进洗手间,学生们甚至跟着我进来还在不停地提问。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让我感到惊讶。那一刻我决定在中国度过我的假期。”


2011年,Stevens作为客座教授来到中国。在一年之后,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为Stevens提供了成立自己学院的机会,目前Stevens在上海科技大学开设了iHuman研究所,并成为国家“千人计划”的一员,于2017年获得了“白玉兰奖”(Magnolia Prize), 该奖只授予为上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人



江绵恒校长与Stevens教授,图片来自:iHuman官网




3 中国正不断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Stevens教授的故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过去十年中, 中国政府对生物技术的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强 ,这提升了中国对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吸引力。在过去的6年中, 200万的归国人员中就大约有25万人在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工作。 其中包括许多在中国土生土长,并拥有数十年海外工作经验的科学家,当然也不乏像Stevens和Scott这样的非华裔人士来到中国扎根,共同推动着中国乃至全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真正推动创新的动力仍然来自于政府最高层, 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政府最新“五年计划”以及决定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目标的战略蓝图的特别关注 。科技部在2017年的《“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 生物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超过4%,中国将打造10到20个产值过100亿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及5到10个产值过100亿的生物制造专业园区,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有100多个生命科学园区遍布全国,由地方政府运营,通过减税和补贴来吸引公司入驻。 据估计,国家、省、地方政府已投入1000多亿元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力争达到五年规划目标。


除了资金的投入外,中国的“千人计划”在招募生命科学人才方面尤为成功。前“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秘书长,北京方恩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丹表示, 自2008年以来,所有学科一共招募了7000名海归人才。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委员会是该计划中最大的团体之一,从科研和行业内招募了1400多名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官以及知名学者。 张丹表示,海归的高级人才,尤其是通过“千人计划”招募的人才,对生物技术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人是中国大部分药品审批背后的力量,他们多在同行评议委员会和生命科学学院任职,甚至许多人被任命为医学学院的校长。

图片来自:千人计划网




4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生物技术行业融资一直在上升,然而西方这一领域受到了明显冲击。受到生命科学发展前景的鼓舞,投资者正在寻求多样化的投资策略。ChinaBio表示,在2017年6月之前的两年半时间内, 中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共筹集了450亿美元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大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发展迅猛的创新型生物技术。


这其中的资金也在流入生命科学研究的学术领域。 北京国家生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内知名医药研发企业BeiGene联合创始人王晓东2003年从美国回国,他说:“国内获得一笔科研经费相对比美国容易,因为资金规模较小。 年轻人也可以从中央政府申请到一笔启动资金, 这对想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王晓东指出,研究经费通常是用中文申请,海外科学家可能需要依靠翻译。


1

2015年4月

中国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改变了人类胚胎,引发了关于基因编辑的全球性争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