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利好是:降低法定结婚年龄,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
10
月
21
日,全国人大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审的时候,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春耀做了一个“草案修改情况汇报”。
他透露: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将维持现行的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不得早于
20
周岁。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与国家卫健委、司法部等方面认真研究后认为,现行法定婚龄的规定已为广大社会公众所熟知和认可,如果进行修改,属于婚姻制度的重大调整,宜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评估后再作决策,建议草案对法定婚龄暂不作调整。
此前,有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为了应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老龄化提前到来的局面,应该降低“法定婚姻年龄”。有委员甚至建议,降低的幅度要大一些,比如男女都调整为
18
岁。
回顾中国婚姻史可以发现,当前的“法定结婚年龄”处于最高水平。
在唐朝,一度规定男子
20
岁、女子
15
岁可以结婚,后来调整为男子
15
岁、女子
13
岁。宋、明、清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子
16
,女子
14
。民国时期,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子
18
岁,女子
16
岁。
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就大幅提高了男女结婚年龄为:男子
20
岁,女子
18
岁。到了后来,又提升
2
岁到“男子
22
周岁,女子
20
周岁”。
如果考虑民国及以前更多使用“虚岁”,现代人使用“周岁”,则目前的法定结婚年龄就比历史上更要高一些。
丹麦、美国、波兰是
21
周岁和
18
周岁,瑞士、越南是
20
周岁和
18
周岁,德国、俄罗斯男女都是
18
周岁。日本、罗马尼亚、巴基斯坦是
18
周岁、
16
周岁。韩国是
18
周岁和
16
周岁,但是不满
20
周岁结婚要经父母同意。
1
、香港地区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18
岁、女不得早于
16
岁。
2
、台湾地区法定结婚年龄为
20
周岁。父母同意,男
18
周岁、女
16
周岁。
3
、澳门地区的结婚法定年龄是
16
岁,但是澳门居民年满
16
岁以上但未满
18
岁的未成年人须经父母双方或监护人的同意。
由此可见,中国内地的法定结婚年龄不仅达到了历史最高,也基本上是全球比较高的。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除了设置可以自主结婚的年龄,还设置“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即可结婚的年龄。
比如在荷兰,年满
12
岁经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
在俄罗斯是
14
岁。
而在伊朗,年满
9
岁就可以结婚。
新中国之所以大幅提高了法定结婚年龄,跟康乾以来人口大幅增长有关。由于中国是农业社会、人均耕地有限,在没有完成经济现代化之前,承载人口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计划生育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出现的。至于提高结婚年龄,延长中小学学制,都跟人口增长太快、就业巨大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情况已经发生了逆转。下图是中国近
10
来的结婚率,在逐步走低。
下图是中国
50
年代以来的“总和人口生育率”,也在趋势性大幅走低,逼近了发达国家水平。
至于中国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也开始见顶回落,人口红利终结的信号非常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放宽了计划生育,推行了全面二胎。但坊间普遍认为,鼓励生育的力度仍然不够。因此有很多人建议,全面废除生育限制,让愿意多生的家庭多生。
此外,大家还建议:
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并适当缩短中小学学制。
目前中小学长达
12
年,完全可以缩短到
10
年或者
9
年。
此外,还建议给多子女家庭提供更多的住房福利,比如房贷利率打折和申请政策性住房的机会等。
从事态演变的趋势看,未来继续放松计划生育、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缩短中小学学制,都只是时间问题,早晚会兑现。
至于城镇化,还有
15
年左右的高增长空间(每年增加
1
个百分点城镇化率),随后将全面进入大城市化、都市圈化的“存量人口争夺战”时代。
中国人生育欲望走低,是很难改变的,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规律(经济越发达、生育欲望越低)。人口将变得越来越宝贵,成为城市竞争主要争夺的资源。
而人口趋势,将影响到楼市的基本趋势。能持续获得人口的城市,楼市才有未来。至于那些城市级别低、产业单一的城市,人口肯定会持续流出,最终陷入“人口流出—税收下降—公共服务难以优化—人口流出”的恶性循环。
还是那句话:
有持续人口流入的、高级别城市(及其都市圈)的优质不动产,才有恒久的价值。
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