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新闻
界面是中国最大的商业新闻和社交平台,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普拉达考虑收购范思哲 ·  3 天前  
刘润  ·  华为真的太难了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白酒“杀疯了”?五粮液、国窖1573等再破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新闻

别急,我们与五位离AI更近的专家认真谈了谈

界面新闻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10-25 09:54

正文


他们说,稳住,人类能赢。


作者 | 曾烨轩 林子人


10月19日,新闻又曝出AlphaGo Zero仅学习三天就战胜了上次围棋大赛中赢了李世石的AlphaGo。传言中那个被人工智能彻底颠覆的未来似乎真的越来越近了。

作为没有抵抗力的“麻瓜”,不免又要出现了一波集体焦虑。毕竟要是按照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2005年出版的《奇点临近》一书里预言,科技发展奇点(科技发展无限快)的到来是在2045年,到时人类(生物人或人类1.0)将被人工智能主宰。而参考《未来简史》,未来我们中的99%都将沦为无用阶层,只能靠药物和电脑游戏混日子。

这样的未来真的要来了吗?又到底还有多久?

8月以来,界面职场频道也与五位走在领域前沿的人力资源或人工智能行业业内人士及专家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且得到了不少答案。他们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认知机器人学系教授默里·沙纳汉、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阿里云事业群业务总经理刘松、“未来工作之父”瑞文·杰苏萨森、韦莱韬悦中国区总裁袁凌梓、美世咨询合伙人Kate Bravery(白嘉琪),另外还涉及“机器学习之父”Michael I. Jordan与李开复的观点。

首先在人力资源专家这边,无论是瑞文·杰苏萨森,袁凌梓,还是Kate Bravery,在与界面谈到未来时,都没有像尤瓦尔·赫拉利那样忧心忡忡。尽管他们承认AI在持续进步并替代你曾花很多时间学习的专业技能,不断更新技能和找工作将成为职场人的生活常态,未来也会变得更不稳定。

AI取代的不是工作而是任务

“未来工作之父”瑞文·杰苏萨森

界面:您如何看待《未来简史》里描绘的世界?

瑞文·杰苏萨森:我更加乐观。世界会改变,会不断进步。我承认会有大风险,但不至于那么糟糕,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回应变化,去理解和适应它并不错失机会的话。

我不认为AI会取代所有的工作。关键是重构工作,AI取代的不是工作,是任务。我不认为80%的工作会消失,而可能是30%任务会被替换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增加人力成分,在30%工作消失时如何增加多于30%的人力任务。如果我是一个销售员,我花更多时间陪我的顾客,更好理解他们,让关系更加密切,让有成效的工作价值变高,因为低价值的事情已经被AI取代了。我觉得直到重构那一刻我们都很难看清AI会带来什么改变。现在太多的讨论是错误的,因为讨论的是工作,但是工作不会存在了。

界面:您觉得人工智能颠覆职场需要多长时间?

Kate Bravery:我想已经开始看到一些变化了,但不认为它会有想的那么快,我们将看到的是日常生活的慢慢改变……在还没真正意识到的时候,小事情就发生了……我刚从美国回来,那里的每个人都在谈论Alexa、亚马逊、Echo等等。突然,我们就看到这些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家庭生活里使用数字系统,有些律师朋友说他们的机器人顾问能在很短时间搜索所有的书提供有效信息。这一切都正在发生,溜进了我们的个人及商业生活,正在改变工作,但并非全部而只是部分。

袁凌梓:彻底改变职场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人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商业领域、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这些是靠人的大脑来引领的。虽然AI能做的会越来越多,但由人来占主导的行业可能是现在无法想象的。这个饼大小不是固定的,有些部分被AI替代了,但未来它可能扩大成了十倍二十倍。不要低估人的影响力。

如果说上面三位是以人力资源专家的身份观察和研究的AI对人力资源领域的改变,那么真正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的业内人士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号称要颠覆一切的技术的?

9月,界面分别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阿里云事业群业务总经理刘松,以及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认知机器人学系教授、《技术奇点》作者默里·沙纳汉聊了聊他与一些业内专家们眼中AI的现在与未来。

这不是一个20年的事,是50年的事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阿里云事业群业务总经理刘松

界面:对于《未来简史》中“未来99%的人将沦为无用阶层”的说法,您怎么看?

刘松:我觉得最近Michael I. Jordan(美国三院院士、机器学习之父)说的比较对,9月在清华举办的大数据论坛上当面和他聊了聊。他有几个观点,第一,机器学习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处理数据的方法,但这和《未来简史》以及《西部世界》这种影视剧里呈现的‘替代人类’根本不是一回事。它确实可以比以前更好更有效地在数据标签化后发现规律,不过如今还只是在很初级的试验阶段。Jordan也是发明了反向传播的专家,他认为不应该把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同于人工智能。这是两个大差别;第二,他认为机器学习和AlphaGo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因为围棋是个封闭体系,而现实世界是一个开放体系。拿自动驾驶来说,你怎么知道下一个路口会不会出一个行人?

在实际物理世界,引用他的话,机器学习最大的问题是它根本不知道自己不行。

界面:您同意奇点临近的观点吗?

刘松:那都是偏那一派的,奇点临近、替代人这些有可能会发生,但从现在的技术角度来看,我们业内人士还是认为实际上要比那长得多。就是因为现在的技术还是很初级,是找到了非常好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在一个垂直行业里能够兑现那个承诺还是有很长时间。我们觉得这不是一个20年的事,是50年的事,而且会重复演进。因为有足够长的时间,人不用担心,那个时候我们都适应了,这是逐步逐步的过程。

人发明的技术哪有那么聪明。反正我觉得人工智能,现在就是有一帮说大话的科学家被一群文艺评论者放大了,真正干活的人发愁的是,其实人工智能还干不了那么多事。而且算法他们都在怀疑是不是不好了。

我觉得,有生之年不会出现这个奇点了

美国三院院士、“机器学习之父”Michael I. Jordan

刘松提及的Michael I. Jordan也是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博士的导师,9月,他在清华大学给学生们上了3天公开课,详细解读了自己对于AI的看法。“很多人在讲“超级人类AI”,这类人一定没在AI领域工作过,他们根本就不知道AI领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多难。AI系统可以知道世界所有的城市、餐厅、电影院,然而它也只知道这些事实而已。”

Jordan教授表示,现今的我们并非处于一个人工智能的神奇大爆炸时代。可以说,有可能要花上百年的时间,这个高楼大厦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我相信,我的AI同事们也会赞同我的观点:我们不太可能看到和人有同等智力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AI系统。”

高估是危险的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认知机器人学系教授、《技术奇点》作者默里·沙纳汉

默里·沙纳汉当下对人工智能是否会颠覆社会秩序保持的也是谨慎乐观的态度。“我认为这不太会发生。但保留之后改变想法的权利。”

默里·沙纳汉告诉界面记者,之所以写《技术奇点》,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想要教育公众,特别是厘清即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差别。“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还不存在,但我发现很多人认为它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了,他们高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东西,而这种想法是危险的。”

尽管都在宽慰人们不用对未来太忧心,大牛们都还是强调了各方早作准备的必要性。

对于个人而言,Jordan认为,人类一直在创造新的知识领域,为了应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保持一直在学习的状态非常重要。“我一直在读各种各样我不了解的领域的书。而且就算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领域,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瑞文同样持有这样的意见。“过去我们是学习到完然后做到退休,而接下来会是‘学-做-学-做……’直至退休。”他提出,个人要想在快速变换的时代生存,就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训练专业技能,例如借助在线免费技术视频平台。

至于未来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技能或者素质,瑞文说是“如何与AI工作的能力,理解AI生产什么的能力,如何使用AI的能力,辩证能力,决策力,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力,团队协作能力,同理心以及全球化思维”。

同样作为职场妈妈,袁凌梓和Kate Bravery都开始为自己的下一代适应未来职场做了更多打算。哪怕机器翻译进步神速,袁凌梓目前为小孩提供的课程类培训仍然是英语。这个决定背后是她对未来大型跨国人才流动的判断。“语言文字是千百年来文化演变的结果,语言掌握的本身不是说话,而是沟通思考和想象。机器人说话也许能说得比我们更漂亮,但它没有同情共感,没有新的思想。未来全球化的趋势是一定的,当对语言的掌握能融入血液时,对文化的理解也不会很生硬,这将更容易适应那时的工作。”

Kate Bravery的两个孩子才3岁和5岁。相比于根据现在已知的需求(如数据科学家)去指导孩子的职业未来,她还是更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特征培养。“也许我可以说他们应该学会做无人驾驶汽车的机械工程师,听说气候变化会很极端,那未来将需要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气候控制设备。我可以这么做,但我不确定我的孩子们的激情会在哪儿。”

Kate Bravery希望锻炼孩子的灵活思考和适应能力,让他们学习如何学习,以及接受一系列不同的机会。“未来的工作不会是今天这样子,但激发孩子对成长和经验的兴趣,让他们对我们尚未构想的工作保持开放态度,可能是我们能对孩子所做的最好的事。”

默里·沙纳汉则针对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从社会层面聊了聊更宏观的应对之法。一种是类似工业革命,许许多多现在无法想象的新工作将被创造出来。但更麻烦的情况是,创造出来的新工作机会不足以弥补我们失去的工作机会。

“现在有很多人讨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另外一个概念是全民基本供养(universal basic provision),意思是说能源、食物、公共交通等一切生活所需将全部免费。当然这都不会是五年内发生的事,也许在十年内我们真的需要更严肃地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

就在10月19日,李开复也在知乎上有关无条件基本收入的话题下更新了长篇回答。其中提到,人工智能革命即将到来,与之而来的将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是最坏的时代。革命的成果将取决于我们是选择被天真的乐观主义毒害,还是努力全面解决问题。

“全民基本收入代表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很显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真探讨并在短期内进行实验。只有这样,这一惊人的革命才会带领我们实现创造性的文艺复兴。”为此,李开复也列出了五项当前需解决的紧迫任务:保障生存、提升创造性工作的价值、增加社会就业、鼓励志愿者服务以及重新定义职业伦理。


·END·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界面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