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连涨4年的科技股,30家公司上榜! ·  10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留住百万大学生!这些大城市出手了→ ·  10 小时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视频一是沃尔玛的Zipline高速送货无人机 ...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有钳人28 ... ·  2 天前  
财经杂志  ·  DeepSeek究竟创新了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经典从语文教材中出走之后……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3-03 17:25

正文


自从语文教学改革开始,有关语文教材的风波便此起彼伏。


○ 去年,不少自称学生家长的网友,在抖音上指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的汉语拼音存在编写错误,“小学语文教材拼音出错”的微博话题迅速上了热搜,主人公“歘”字也chua一下就火了。




○ 而到了今年,寒假期间关于“一骑红尘妃子笑”“乡音无改鬓毛衰”读音是否修改的问题还未消散,最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删除《陈涉世家》的消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1

从鲁迅到《陈涉世家》,消失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


这篇陪伴国人近60年的课文,我们曾倒背如流的名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无相忘” ,马上就要消失在语文教材中了。课文后的每个“熟读并背诵全文”似乎是很多学生的“噩梦”,不知道这次《陈涉世家》从语文教材中删除的消息有没有让这些学生感到片刻心虚的快乐?



《陈涉世家》被删除这件事,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一个在语文教材中逐渐消失的男人——鲁迅。


读完中学,鲁迅在我心中成了代表批判民族“劣根性”的符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的天真烂漫似乎早已经像是故乡的月亮那样遥远,一个刻在书桌上的“早”字倒是时时出现、不断提醒:“早睡!否则秃头!”“早起!你想迟到吗?”



现在,“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似乎作为网络段子更为人熟知;“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如今依旧倒背如流,然后直面自己掉的头发,正视毛衣上起的球。


中学生不断长大,终于到了能读懂鲁迅的年纪,可上学时期“背诵全文”留下的无趣和烦闷的“阴影”也让一部分人完全不想再接触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在现实中找到它的载体。一个“看”与“被看”的模式,几乎贯穿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作品中,当初在麻木、枯燥的背诵中不见得真的读懂了个中内涵,但在真正经历了“遇见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和“见义勇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突然想到,鲁迅在刻画一群又一群看客时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凉。


其实,鲁迅的观点并非所有都正确,所以他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不在于每篇课文后的“熟读并背诵”的形式主义,也不只在于他针砭时弊、留下那些仍然适用于今世的“警世通言”,而是教给我们后人明辨是非曲直—— “从来如此,便对么?”



2

经典“出走”之后……


当然,对于“经典”的定义会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真正的经典总会历经历史的大浪淘沙后存活下来。删掉《陈涉世家》们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比起删掉的经典,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作品来填补这些经典的空白。


《陈涉世家》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因为其中几句我们倒背如流的“金句”,《史记》本身的魅力才是它最大的“资本”。


虽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司马迁并非站在完全客观的角度,但却丝毫不影响《史记》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史记》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于文学,司马迁文学修养深厚,视线远、见识高,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于史学,它是《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启了通史之风,不断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而对于中学生,它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对“语文教材删除《陈涉世家》”的回应中表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用同样出自《史记》的《周亚夫军细柳》填补删除《陈涉世家》留下的空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