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与智慧
聪明是智慧的基础而非智慧本身。所谓的智商其实不是智慧的“商”,而正是聪明的“商”,叫“聪商”可能更为合适。一个人可能天资聪颖,但若为人处事不合时宜,其智慧一定不高,甚至极有可能表现得非常愚蠢;相反,一个人虽天生愚笨,却可能有大智慧。
一个伟大的天才,并不一定一开始就是伟大奇异的,他们甚至表现得愚笨木讷,还远不如众生聪明。比如爱因斯坦,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
1905
年他发表的六篇论文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只完成了上述成就的任何一方面,依然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当时科学界评价他:他拨开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如此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却以愚笨和智商低而闻名。
“大智若愚”,这个“愚”并不是说这个人本身
“愚笨”,而是因为这个人的智慧没有被别人察觉到,而人们又总是在用自己的标准看别人。
看不到别人智慧的原因,恰恰在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因为只有高人能看得到低人,只有高人才明白得了低人;低人怎能看得到高人?低人又怎能清楚高人呢?就像人们在高山之巅俯瞰时清清楚楚,而从山脚仰视山峰时,往往很难看出名堂。但现实生活中,却是大量无聊的低人天天在对高人品头论足,说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好。这样的人不知道最不行的原来就是自己,最愚蠢的原来也就是自己。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实在可惜。
不要轻易给孩子测智商。
测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呢?智商高,孩子沾沾自喜,自认肯定成功;智商低,孩子自暴自弃,想必肯定失败;智商一般,孩子甘愿平庸,认为一定碌碌无为。一切本来是那么地自然,测智商却是百般造作。这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带给孩子一生的假象,这可能会耽误很多孩子一辈子!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聪明商”,“智商”永远无法测得,因为“智商”随时随地运动着,智商表现在过程中而非独立存在。
据说克林顿的智商高达
182
,而小布什的智商仅有
91
!有人评价说小布什是美国二战以来最“愚蠢”的总统,但两人都做了八年总统。小布什虽智商不高,但他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当年竞选总统时,在拉选票一事上就最能体现出布什过人的智慧了,而这个智慧在他年轻时就已显现了。小布什年轻时就发誓要成为美国总统。为此,他就选择去了耶鲁大学,因为那是美国政治家的摇篮!耶鲁期间,布什交了一千多个朋友,因为他深知,这些朋友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政界精英!这就是“智者洞先机”!他知道只有有了政界精英朋友,才可能实现心中理想,才更有机会赢得胜利。果真在总统选举时,和另一位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戈尔在争论“重新计票”的时候,布什的智慧瞬间爆发。布什对戈尔说:“我们没有必要争了,也没有必要再次计票,根据法律,应让联邦高等法院的终身大法官们做出最终裁定。”听到这句话,戈尔二话没说,只好迅速宣布退出。为什么?因为戈尔知道:联邦高等法院的七位终身大法官里,有五位是由共和党在任总统提名的,仅有两位是由民主党在任总统提名的,结果不言自喻。通过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小布什的大智若愚。
司马懿
VS
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英雄辈出,到处闪耀着智慧,也充满着聪明。诸葛亮被普遍地推崇并被奉为偶像,但《三国演义》中的最终赢家是司马懿。司马懿才是真正的智者,而不是诸葛亮,因为三国归晋,三国最终都成了司马家的天下。
为什么司马懿没有被后人塑造成为英雄,恰恰是诸葛亮变身了呢?
因为大众喜欢,大众自有大众的评价标准。许多人的心理与诸葛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大家就自然地拜孔明为师了,诸葛亮只是大众一般心态的投射而已。
大众只见到诸葛亮所谓厉害的战术,却发现不了司马懿更加高超的战略,因为战略总是在战术之前,但又深藏于具体战术之中。
诸葛亮往往是“小事清楚”,注重于雕虫小技;而司马懿恰恰是“大事不糊涂”,雄才韬略。众生通常只能看得到不胜枚举的表面的“小事”,因为“大事”通常都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小事背后的,所以就想当然地以为诸葛亮就是英雄。
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诸葛亮的几个被广为传颂的“聪明”故事。
一
.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只能说明刘备惜才爱才,而不能说明孔明任何的顾全大局。相反,更是说明了诸葛亮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摆谱,甚至摆得有点离谱。这只是诸葛亮的一种操作行为,以乘机伸手向刘备要官、要权、要条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善于操作的人,诸葛亮年青时,已家道中落。为了出人头地,怎么办?操作自己!诸葛亮娶一个最丑的媳妇本身就是一种操作。
试想,在企业中,若领导或老板三番五次地来请下属,下属却摆出一副臭架子;若领导或老板挽留下属,下属就开始伸手要条件,开始加码。请问:能行吗?这不仅不能说明下属能干,反而表明这样的下属刁蛮——这种行为不符合下级服从上级的管理原则。
当时刘备、孙权、曹操天下三雄,诸葛亮为什么投靠的是刘备而非孙权,更非曹操?因为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孙权、曹操那里人才济济,根本没有他的市场。唯有刘备那,诸葛亮才搞得定,这是诸葛亮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后来的“事必躬亲”一脉相承。从中也可知诸葛亮是一个缺乏战略眼光、不善于战略思考的人。
司马懿就智慧得多,司马懿胸怀大志但又苦于时机不成熟,他深谙胜者为王的道理,就先委身曹操,让曹操先去剿灭孙、刘二人,还可消耗曹操实力,实为一箭多雕。
二
.
挥泪斩马谡
“街亭失守”中真正该斩的究竟是谁?究竟谁该为此承担主要责任?真正应当承担责任的恰恰为诸葛亮本人!因为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才酿成大错!刘备也曾告诫诸葛亮,马谡此人,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不可不用,但也不可重用。诸葛亮也明明知道如若街亭失守,就会“断吾咽喉之路”,却还是派了刚愎自用的马谡,这是诸葛亮在盲目冒险!是诸葛亮在打无准备之仗!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无计可施!因而就只能孤注一掷!为了给自己推卸责任,还要马谡立军令状,杀人不见血,实在阴险狠毒。临阵点将,草率行事,是决策者的大忌,最后必定“大势去矣”。只可惜马谡被斩,只可惜那么多的将士无辜地成为诸葛亮机会主义行为的祭品,只可惜那么重要的战略要地失守。诸葛亮岂有被人原谅、同情的理由?在这么重大的失误面前,诸葛亮就罚了一点俸禄,可军师还是军师,所有人都还在他下面,他没有辞职,这能算是罚吗?
联系现实,今天许多干部、经理罚人不罚己,将责任推向下属,将功劳据为自己,估计诸葛亮是“祖师爷”。
众生只关注诸葛亮“挥泪”的痛苦,没有想过他斩的是别人,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甚至都不如曹操的削发明纪,好歹是自己掉了头发。
三
.
刘备托孤
诸葛亮早存单干之心,刘备更是心知肚明。因此,刘备托孤,其实是刘备将了诸葛亮的军。否则,诸葛亮就会背上“不忠”而让天下人耻笑。刘备更是以退为守,一方面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儿若无能,可取而代之!”,将诸葛亮逼到无路可退的地步;另一方面,刘备还是留了一手,并非将阿斗只托于孔明一人,且以尚书令李严为副。
试想,在那样的境势下,诸葛亮若拒绝刘备的要求,何以取信于天下?天下人又会怎么看待诸葛亮呢?如若作进一步地分析,刘禅真的就那么窝囊、那么无能吗?真的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这中间不免有诸葛亮的“功劳”。从表面来看,诸葛亮鞠躬尽瘁,扶持幼主,可诸葛亮又是怎么帮刘禅的?实际上是把刘禅给架空了,是典型的“携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其实是“大权独揽、不负责任”。他天天批文案批得那么晚,表明他信任人、没有重用人才、没有培养人才、没有建设队伍、没有把“精神”留下来。一切都没有。所以诸葛亮一倒,江山就倒。这根本不能显示诸葛亮能干,恰恰表明了诸葛亮的不负责任。
四
.
六出祁山
如果诸葛亮真的以天下为重,为什么要“六出祁山”?诸葛亮早该让天下一统,而不是生灵涂炭,而且还口口声声用先帝来胁迫幼主。“六出祁山”,只是为诸葛亮个人造势而已!这不,打输了,是因为兵力不济!打赢了,那是诸葛亮水平高超。这是个人主义作祟,精致的个人主义。
五
.
空城计
这是是演义,但作者为什么这样演义呢?空城计中,诸葛亮料事如神,一人退兵百万。如果诸葛亮真的能料事如神,怎么会有空城一说呢?出现空城,这本身就说明诸葛亮运兵不当,无全局观念,缺乏战略意识。在许多事情上,诸葛亮总是在一个很细节的问题上犯一个大错,然后努力地让其“起死回生”。这样自设陷阱式的行为根本算不上有水平。
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不让问题发生,未雨绸缪,事前管理,这才是大智。
扁鹊有两个哥哥,三兄弟都精通医术。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扁鹊在三兄弟中医术最低。大哥能在人还没有出现生病的前兆时预测到病并及时预防,但由于没有人相信,故都认为扁鹊的大哥是骗子;二哥能在人有一些生病的迹象后就发现病情并及时医治,但由于刚发病,病情很轻,大家或者不医治,或者以为是小病,即使二哥将病治好了,他们也认为医生能治好这种小病是最平常不过的了,故也不认为二哥的医术有多高明;而扁鹊在病入膏肓时发现病情并得以医治,人们就认为他是神医,能起死回生,故认为扁鹊的医术最高。因此,三兄弟中唯有扁鹊出名。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世界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许多老板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有的经理人也经常采用这种小聪明的做法来向老板显示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三国演义》书中有一个相互牵制、互为克星的“三角”:曹操——诸葛亮——司马懿。曹操的克星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克星是司马懿,而司马懿的克星恰恰又是曹操。中间少了任何一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司马懿在当时的魏国朝廷中不仅没有受到重用,反而因为他出色的统兵才能时常遭到皇帝和某些大臣的猜疑,怕他谋反。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大兵压境,而且朝廷中无人可应对,皇帝不会起用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心知肚明,要想日后能长久掌握兵权,牢固确立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进而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经常打仗,这就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对手,诸葛亮当之无愧。可想而知,司马懿虽投靠在曹操门下就不会帮曹操除掉诸葛亮。当司马懿带领大队人马来到城门口,看到城墙上弹琴的诸葛亮,又见城门口只有少数扫地的人之时,立即明白这是空城——但绝对不能攻!因为诸葛亮死了,对于曹操而言,司马懿也就没有存在的任何价值。司马懿非常清楚,他与诸葛亮是一个绳上的两个蚂蚱,谁都少不了谁。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司马懿下令撤军的时候,他的儿子司马昭不谙个中原委,仍坚持进攻,此时司马懿怎么做的?“违抗军令者斩!”这更体现了司马懿作为一个战略家的勇敢与果断。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攻”,明天全家一定被“满门抄斩”;而今天若将儿子“斩首”,对全家来说“成本”还是最低的。大队人马撤的时候要逃得像真的一样。皇帝心里非常明白,但皇帝也深悟不能将窗户纸捅破的道理。因为一旦挑明,司马懿必然背离魏国,甚至与诸葛亮合谋。没了司马懿,谁来帮助魏国对付蜀国?更何况又会多一个敌人。而那时,只要蜀国一进攻,魏国不就完了?所以皇帝绝不会轻易动司马懿。
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一定要学会像司马懿那样地思考,那样地算全局的账,否则必为情所困,必优柔寡断!
当然,并非有意诋毁诸葛亮,孔明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的,只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解读而已,更何况“演义”并非“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