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香港女特首两个儿子都毕业于剑桥,她的育儿观只有8个字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7-11 12: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年,第一位女特首 —— 林郑月娥正式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同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她的专访。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句话:


“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原来,虽然身居高位,但母亲的角色,在林郑月娥的生命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


她甚至,为了儿子甘愿放弃行政职务 ——


为便于亲自照顾儿子,她曾向香港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


因为两名儿子考到英国升学了,而当时长子林节思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林郑月娥决定一家前往英国生活,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


在林郑月娥眼里,陪伴孩子成长,比其他都重要。


她不要让她的孩子,在最渴望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陪伴。


林郑月娥有个朴素的念想:


年幼时,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她的育儿观就是8个字: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这个陪伴教育,现在让林郑月娥很欣慰,两个儿子都学业有成 —— 老大林节思、老二林约希都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


虽然孩子都已经大了,分别是23岁、26岁,但他们跟林郑月娥很亲近,尤其是大儿子,差不多每天要跟妈妈说话他才比较舒服。





陪伴教育有多重要?


没有陪伴,爱不在身边,在孩子心里,他也依然是个孤儿。


只管生,拒绝陪伴,就是缺爱。


那些缺爱的童年,会撕裂成内心最深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



我们来看一位知名作家真实的故事。


父亲和哥哥相继过世后,心底仍有孝心的某知名作家试图与母亲一起生活,以便照顾母亲。然而,成长伤痛使作家与母亲根本无法握手言欢。


为寻求缓解水火不容的母子关系法宝,作家甚至携母亲上了央视的《心理访谈》。


在这期访谈节目上,作家说了一句震惊国人的话: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语惊四座的背后,有一道长长的成长伤痕。


原来,作家的父母是工作狂,一岁半就把他送进了保育院,将他和小朋友们放养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四个礼拜才回一次家。



在作家眼里,母亲是这样的妈妈 —— 只生不管,哪怕儿子生病了,都不肯放下工作陪伴儿子。


到当了奶奶,才开始学做母亲,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家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少年时候,有一次他做阑尾手术,家里没有一个人陪伴,非常孤独和害怕,特别希望母亲这一刻能在身边陪自己,可母亲还是令他失望了。


明明父母双全,为何作家却活得像个绝望的孤儿?


父母真的是忙到一个小时的陪伴没有时间吗?


没有时间,只是借口。真相是为人父母,心中压根不想或不知道给予孩子爱和陪伴。


为人父母职责的空缺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里伤害,比如作家,从小到大,他把自己当成被母亲遗弃的孩子。


而母亲对作家在心理上的抛弃,导致他同样在心理上流放自己的母亲。


在母亲撰写的传记里,就记录了这样的对话 ——


母亲问:“儿子,你能原谅妈妈吗?”


作家回答非常干脆


“不能。”


母亲说,听了这话很难过,认为儿子真是错得离谱,不应该对自己的亲妈这么决绝。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自己决绝,却不允许孩子决绝;

自己不亲近孩子,却要孩子亲近她。


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哪怕生了不管,哪怕是让那个从我身上掉下的肉独自在世间漂流离,但我还是他的父母,他还是我的孩子,血缘会让我们自然亲近,想让他几时亲近我,他就会几时亲近我。


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位作家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母亲:


“我没说、不想太刺激她的心里话是:


你过去不管儿子,不把儿子当回事,独来独往。现在 你想要儿子陪,儿子就会回来吗?


过去我和她吵架时探讨过这问题。血缘关系不代表一切。你从来不付出,那就什么也得不到。”


亚洲首富李嘉诚就说过,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孩子成长需要一盏灯,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来自父母的光亮更为重要。而这道光,就是陪伴。



林太的大儿子说,其实妈妈做的饭菜很简单,但是因为有妈妈陪着,吃的就香。因为吃着妈妈亲自做的饭菜,一股暖意会从舌尖一直暖到心窝,内心也会升腾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


妈妈能在他和弟弟需要照顾关怀的时候,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温暖。这种安全感和温暖让他和弟弟从外到里长成了阳光男孩。


“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太有自己的山川湖海,却也能安于厨房,为自己爱的人,为爱自己的人,纤纤素手在柴米油盐的烟火凡尘中,修出最接地气最安稳的幸福。


在中国,做爸爸做妈妈,根本无需培训、不用考试,随着孩子出生时的哭声就被催促着无证上岗、走马上任了。


所以,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总是没有想好如何做父母,总是留下愚蠢的遗憾 ——


我虽然始终在你的生命里,但更多的时侯却只像是一个称呼。


可你知道吗?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花期。


孩子的成长也不可逆,孩子不会呆在原地等你。


你忙完了记起来了再来施舍他一个亲昵时,已错过孩子最好的成长花期。


有智慧的人,一如林太,不会让孩子的七彩生活,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不会让孩子的童年无助、冷漠、孤寂。


因为林太一直在向孩子渗透这么一种良性共情:“孩子,我和我的爱一直在,我们一起走过风和雨。”


你不能陪着孩子更多,但是,只是坚持陪孩子吃晚餐,效果也是惊人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



奥巴马自己则说, 他最自豪的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试问,有几个人的事情比美国总统的决策更重要?又有几个人的时间,比美国总统的时间更宝贵呢?


一顿晚饭,一家子,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其乐融融中,分享各自的悲欢。


这是最好的心灵教育的时刻:家里爱意流淌,彼此心灵打开,互相看见,互相听见,彼此倾诉。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基调就是陪伴。


即使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不能陪吃饭,那么,想办法陪读、陪写、陪玩也是可以的。



有心的陪伴,不仅能让孩子成长,你自己也会收获成长。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父母总说“忙忙忙”,其实他们回到家,仅仅是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刷刷微信微博。


如果真的爱孩子,请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 应酬 —— 回家。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这一程山水,与孩子相遇;

这一程风雨,陪孩子成长!



作者|丽君,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优爸课堂”(ID : cgdtq66),优秀家庭学习平台。优爸,深受小朋友喜爱的80后爸爸,每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陪孩子一起成长。提倡少看手机屏,多陪孩子聆听。


音乐| 陈戈 -《说了再见 钢琴Ver.


优爸课堂

(ID : cgdtq66)


你可能还喜欢

《冈仁波齐》: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