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松鼠会
剥开科学的坚果,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松鼠会唯一官方账号。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松鼠会

这种为害甚广的“毒食品”,竟然源自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

科学松鼠会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7-07 01:23

正文

云无心

松鼠名片

食品工程博士,《吃的真相》作者,科学松鼠。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以养家糊口;在媒体上介绍“吃的真相”,以传播科学。



每年端午节,都会爆出“监管部门查处不发商贩销售毒粽子”的新闻。所谓的“毒粽子”,一般是检测出了 硼砂

但实际上,这不是现代黑心厂家的发明,而是 历史悠久的“厨艺秘诀” ,如果说“人们已经吃了几百年”,那可是一点都不冤枉。在华南、台湾,以及东南亚,都有这样的传统。

“传统”和“天然”并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

图片来源:123rf


硼砂的化学成分是四硼酸钠。它跟海盐、卤水差不多,都是纯粹的“天然产物”。把它加到食品中有一定的防腐功效。对于没有冰箱的古人来说,存放几天才能吃完的粽子,“化学防腐”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硼砂加到粽子里,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碱性。 碱性有助于米中的淀粉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充分伸展,从而产生更好的口感 。这跟拉面里的蓬灰和一些面食里的碱面,原理是一样的。实际上,硼砂的用处很多,有人把它加到肉丸中增加肉的弹性。在伊朗和欧洲, “正宗鱼子酱”必须用硼砂才能做出来

硼砂之所以能够被古人使用,是因为它的 “急毒性”并不高 。毒理学用“半数致死量”来衡量物质的急毒性,也就是一次性吃下毒死一半试验动物的剂量。量越小,毒性就越强。 硼砂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是每公斤体重2.66克 ,而食盐是3克。也就是说,就毒死人而言, 硼砂跟食盐差不多 。而人们在食物中的添加量,自然是远远小于这个量。所以古人用了几百年,没有人注意到它“有毒”。

相关并不等于因果,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并不能准确地验证一切食物的毒性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作为食品添加剂,当然不能说“吃不死人”就算安全。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评估结果是: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的硼不超过0.16毫克,长期食用也是安全的。这个“安全摄入量”相当于 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可以摄入10毫克硼 ,大致相当于100毫克硼砂。

安全标准的制定有比较大的安全余量。只要不超过这个量,就不用担心危害健康;偶尔超过一次两次,问题也不大;经常超过,会有一些敏感人群容易受到伤害;超过得过多,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比较“骇人听闻”的效果是“长期大量摄入或影响生殖发育”。

硼酸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食物和饮水中天然含有一定量的硼——成年人每天“100毫克硼砂”的“毒素配额”,还要包括这些“不可避免的天然来源”。在食物中添加硼砂,要想达到改善口感和防腐的作用,需要的量比较大。新闻中提到,被查处的“ 硼砂粽子 ”, 有的含量达到每公斤几千毫克 低的也有几百毫克 。这样的粽子,吃一个就硼砂超标了。

因为硼砂太容易超标,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的结论是“硼砂不适合作为食品添加剂”。中国跟许多国家一样,都采纳了这一指南,完全禁止硼砂添加到食品中。而 欧洲则对鱼子酱开了绿灯 ,因为鱼子酱的 食用量并不大 ,允许它使用并不会对公众的健康造成危害。而缺少了硼砂,鱼子酱就 难以实现“正宗鱼子酱”的风味口感了

真是一种奢侈的“毒食品”啊……

图片来源:pixabay


粽子里加硼砂,跟鱼子酱里加硼砂一样是传统 。但是,传统并不是安全的保障,没有直接吃出问题,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接受。奶奶做的硼砂粽子,如果只是自己家人吃,法律也无法约束,但它按照新闻媒体的口吻,它就是“毒粽子”了。

作者:云无心

排版:红色皇后

来源:今日头条

题图:123rf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家以推动科学传播行业发展为己任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希望像松鼠一样,帮助公众剥开科学的坚果,分享科学的美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