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我也来瞎扯淡
揭露你所不知道的内幕与真相,就来神马真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我也来瞎扯淡

明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我也来瞎扯淡  · 公众号  ·  · 2019-04-27 21: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树上有个梨

来源:环球情报员



公元1644年, 李自成 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二百余年的统治,而王朝最后的主人 崇祯皇帝 ,落寞地离开紫禁城,在煤山陪伴着风雨飘摇的帝国一起逝去。


明太祖 朱元璋 为明帝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制,它运行了上百年之久,但在帝国最后的17年中, 明朝政府的运转系统大面积崩溃,一次次战乱,饥荒,天灾以及财政破产,反复折磨着行将就木的王朝。


明朝历经16帝,国祚276年,它有过 郑和下西洋 的荣耀,也有过 党锢之祸 的黑暗,更有 万历三大征 的落日余晖。


即使是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 ,在位期间也赫赫业业。 可帝国就像一位晚期病患,不断的失血,用尽各种医术却无力回天,最终衰竭而亡。


再将崇祯自尽的时间线前移20年,明朝内部虽有小的冲突却总体稳定, 但短短几十年内,究竟是怎样的危机使明朝走向灭亡的?



一、税收能力低下导致财源枯竭


封建王朝维持运转需要依靠税收来保证,其中 农业税 收站了绝大部分。


明太祖 朱元璋 立国之初, 鉴于元末纸币的泛滥,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因此 明初各种税收以实物为主。 耕农直接缴纳粮食,丝户缴纳布匹,就连各级官吏的俸禄也用粮食,绸缎,香料等实物代替。


这种简单直接的税收方式在早期是非常有效的,但到了中后期, 西方由于 航海技术的进步,开始和东方频繁的贸易往来,白银大量的涌入中国。


而实物运转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损耗,在明中后期 张居正 改革后, 银两代替 实物成为税收的主体。


▲明末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充裕的白银使得 江南地区 的工商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朱元璋所创立的税收制度根本没有这部分的内容。 商税,矿税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自然会引 起各方势力的争夺。

自嘉靖开始,万历,天启等帝都向 江南地区 派出 税务太监 ,保证能有足够的收入。但出自南方的大臣,士绅则是坚决抵制,直至形成 东林党 阉党 的激烈斗争。


崇祯 上台后清算 阉党 ,撤回了派驻江南地区税务太监,废除了商税, 税等财政收入,皇权在南方更是出现了真空。


▲横征暴敛导致农民战争范围和烈度迅速增加


然而 崇祯 在东北地区面对着后金巨大的军事压力久而不决 ,导致军费日益剧增,朝廷已然达不到收支平衡。因此,只得加征北方诸省的赋税。


地主豪绅纷纷把税务转嫁给 耕农 而耕农为了完税,他们 贱卖土地换为银两,最后却又依附于地主豪绅。这就导致荒地愈来愈多,税收越来越少, 更有甚者民众不堪其扰,纷纷揭竿而起。


税收的大幅度减少,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防区处在次要位置的边军 。例如宁夏,陕西,甘肃曾经属于明九边防御体系,军士们都能得到较为充足的粮饷。


但随着北方势力的衰落,朝廷长达数十年没对这些军镇发过粮饷, 被断绝收入的边军们纷纷加入农民军,威胁要远比暴乱的农民要大的多。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明朝在北方的统治日趋瓦解


收支严重不平衡,迫使明政府采取“ 拆了东墙补西墙 ”的措施,裁撤了全国范围内的驿卒。不巧的是明末农民军领袖 李自成 便是其中的一员。


丢掉了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 李自成 加入到了农民军中, 从闯将到闯王,一步步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二、后金崛起所造成的军事压力


万历11年, 努尔哈赤 的父亲被明军错杀,十三副甲胄是努尔哈赤所能继承的唯一财产。年轻的他暗下决心要为父复仇。


▲清太祖努尔哈赤,为清朝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八旗军


不过一个破落酋长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坐拥四海的大明天子可比。明庭出于对努尔哈赤的怜悯, 对于努尔哈赤兼并附近部落的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努尔哈赤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明朝历经万历三大征,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使得明政府对外政策变得更为谨慎 努尔哈赤 抓住了机会东征西讨,在辽东地区控制了大片的土地和人口。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虽兵多将广但却过于分散,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万历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征调十余万军队围剿努尔哈赤,但遭受了巨大的失败,史称 萨尔浒之役


双方实力在关外就此反转,明朝处于守势。 到崇祯即位,明军只能退守于辽西一带与后金相持。


崇祯 急于结束与后金的战事,任命 袁崇焕 为蓟辽督师,寄希望他五年平辽,但此时 后金军的实力要远超于明军 。崇祯对于 袁崇焕 过大的期望,日后更是袁崇焕身死的诱因。


▲明军的作战能力要远远低于八旗军


后金 军事机构没有明朝那么复杂,但却简单有效,将部属分为 八旗 ,八旗各设旗主相互协作。


辽东 物资贫瘠,连绵不断的战争是八旗获得利益的最佳时机。相反,明军作战时很难相互协调,到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


后金在辽东不停的消耗明朝本已捉襟见肘的财力和资源,数百万的饷银贴在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中,养肥了 吴三桂 左良玉 之流, 却榨干了千千万万的黔首黎民。


三、百年积弊的集中爆发


明朝开国一百余年,人口急速增长,而贫富差距扩大,土地兼并的态势日趋严重。 无论是官场,军队,社会都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


明初普遍设立 军屯 ,军户们战时作战,闲时与农民一样耕种,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随着大规模战事的结束,军屯的重要地位逐渐下降,卫所军官侵吞大量军户们的土地,导致军户被断绝了生计,成批逃亡,甚至天子脚下的三大营只剩下数万老弱病残。 以至于到崇祯时期失去了最基本的作战能力。


相较军事的颓败,明朝政治上的保守则更为致命,让明朝丧失了变革的活力与勇气。万历时期的首辅 张居正 曾做出勇敢的尝试, 根据经济的发展制定政策,实行一条鞭法从而减轻底层人民的负担,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张居正改革给明朝国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张居正 的新法一旦实施, 士绅地主阶层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 。像新法中的丈量土地和 摊丁入亩 等措施会压缩他们暗箱操作的空间。


张居正 死后遭到清算, 所制定的新法也大部分被废除, 旧的利益集团依然保留下来。为了私利结成团体,互相党同伐异。 朝政趋于无用,更主要的作用便是推诿扯皮。


▲腐败,内耗严重的明末统治阶级


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更是腐败滋生的优良土壤,例如东南沿海的 郑芝龙 作为海盗,通过和地方官僚的交易, 能够绕过朝廷的关口开展巨额的走私贸易,不断增长的财富让他完全具有割据一方的实力。


当战争来临之际, 帝国的土地成为实力派们的角斗场 ,明末朝廷在地方上的控制力大为缩减,孤独的 崇祯 好似就坐在火山口上,喷薄而出的烈焰随时可以将他吞噬。



四、小冰河期带来的气候灾难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旬, 地球的平均温度跌到了万年以来的最低值


寒冷会使粮食大幅度的减产,处在 农业社会 的明王朝,无法像现代社会一样当粮食出现短缺可以大量进口食品, 所以产生的破坏会被无限放大。


▲骤变的温度对农业经济是毁灭性的打击


冻饿使得底层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道路上饿殍遍地,朝廷不仅无法向灾民发放救济粮甚至还加倍征税。 民众无法忍受杀掉官吏,攻破县城的事情常有发生。


温度整体下降,造成降雨往南方移动,形成了 北旱南涝 同时大范围出现的奇特现象。其中, 西北地区 的受灾程度最为严重,短短的几十年内发生过八次大的饥荒,土地欠收乃至绝收导致无法养活为数众多的耕民。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


陕西至河南西部一带原本降雨量较小,即使没有受灾也只能勉强自足,长时间受旱导致民变四起, 明朝政府为了镇压民军 先后派出了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等良将。


民军 战斗力弱自然不是 官军 的对手,但却不易消灭,民军一旦失败,迅速化整为零等到官军撤退又东山再起。因此官军越打越少民军越打越多。


面对大量的灾民,明政府根本没有财力赈济和安置,只得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灾民为了生存加入民军,成为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End 全文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