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及體例
文稿須採用單行行距,四邊留白
1
吋邊界。正文及註解字體採用細明體(數字及西文名字、術語使用
Times New Roman
)。標題用四號字粗體。摘要、正文用小四號字,取左側對齊。註解用小五號字,取左側對齊。正文每段首行縮進兩字位,文中引文整段各行縮進三字位。
文稿須使用新式標點:引號用“
”、‘
’
,書名用《
》,單篇文章用〈
〉,書名與篇名連用時,用間隔號將二者分開,如《論語
‧
學而》。
正文或注釋中出現之歷史人物,首次提及時須注明生卒年;漢譯外國人名,須加上外文原名。例如朱棣(
1360–1424
)、茅盾(
1896–1981
)、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
)。文中首次提及帝王年號,須加公元紀年,例如光緒十六年(
1890
)。
正文使用的圖片、表格須依序編號,放在相關文句後,並加括號,如“(圖
1
)”、“(表
2
)”。文中應避免使用“如上圖所示”或“由下表可見”,可採用“如圖
1
所示”或“由表
2
可見” 的表述。
文稿中圖片應提供清晰電子版(
300 dpi
或以上
),如受版權保護,作者須取得出版使用許可。在圖片說明部分,應清晰標出資料來源或收藏信息。
註釋格式舉要
註釋中的中文資料須按照以下稿例要求,英文資料須按照
Chica
go Manual of Style
要求(參照本刊
英文
撰稿格式
)。
書籍
A
.
古版書籍
作者:《書名》(版本)/《叢書名》(出版信息),卷數,〈文章名稱〉,頁碼。
例子:
陸九淵 (
1139‒1193
):《象山先生集》,載《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
年),卷
2
,〈與朱元晦〉,頁
28
下–
31
上。
金天羽(
1874‒1947
):《戴名世傳》,載安徽通志館編:《安徽通志館列傳稿》(安徽:安徽通志館,
1934
年),卷
2
,頁
40
下–
45
上。
(韓)《世宗實錄》,載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太白山四庫本》,(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1956
年),第
9
本,卷
26
,頁
15
下。
(越)吳士連(
15
世紀):《大越史記全書》(東京:引田利章,
1884
年),卷
1
,頁
4
下。
B
.
今版書籍
1.
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頁碼。
2.
作者,校勘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卷數,〈文章名稱〉,頁碼。
3.
(外國簡稱)
XX
著,
XX
譯:《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頁碼。
例子:
顧炎武(
1612–1682
)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3
年),《亭林餘集》,〈與潘次耕札〉,頁
166–167
。
錢穆(
1895–1990
):《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店,
1982
年),第
5
冊,頁
300
。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年),頁
87
。
張廷玉(
1672–1755
)等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974
年),〈本紀〉
2
,〈太祖〉
2
,頁
29
。
(美)史華慈(
Benjamin I. Schwartz, 1916–1999
)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9
年),頁
33–65
。
(日)梅原末治(
1893‒1983
):《紹興古鏡聚英》(京都:桑名文星堂,
1939
年
),頁
8
。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頁
30–66
。
(韓)
조선미:
《
왕 의 얼굴: 한 중 일 군주 초상화 를 말 하다
》(首爾:社會評論出版社,
2012
年),頁
67
。
(越)
Nguyễn Thị Hường
:《
Nghiên cứu sách dạy lịch sử Việt Nam viết bằng chữ Hán và chữ Nôm
》(河内:世界出版社,
2013
年),頁
56
。
論文(包含期刊、文集、編著、學位等類)
1.
作者:〈論文名〉,《期刊名
》,
X
卷
X
期(年份/月份),頁碼。
2.
作者:〈論文名〉,載
XX
著:《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頁碼。
3.
(國家)
XX
著,
XX
譯:〈論文名〉,載
XX
編:《書名/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頁碼。
4.
作者:〈論文名〉(
XX
大學碩士/博士論文,年份),頁碼。
例子:
黃啟華:〈錢大昕經史之學研究〉(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論文,
1991
年),頁
45–49
。
(日)山田慶兒著,劉相安、沈揚譯:〈空間.分類.範疇〉,載辛冠潔、衷爾鉅、馬振鐸、徐遠和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1986
年),頁
66
。
王煜:〈章太炎進化觀析論〉,載王煜著:《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1
年),頁
352
。
謝國禎(
1901–1982
):〈清代卓越的
史學家全祖望〉,《清史論叢》,第
2
輯(
1980
年
2
月),頁
345
。
楊絳(
1911–20
16
):〈記《宋詩紀事補正》〉,《讀書》,
2001
年第
12
期,頁
150–151
。
(日)佐藤武敏:〈戰國時代楚の漆器〉,載林巳奈夫編:《戰國時代出土文物の研究》(京都:同朋舎,
1988
年
),頁
45
。
(韓)
유희준
,
민동관
:〈
문학 문화
:
매비전
(梅妃傳)
의 국내유입과 번역양상
〉,《
비교문학연구
》,第
27
輯(
2012
年),頁
255–266
。
(韓)
조성진
:〈蔓橫清類
와
明代 樂府民歌
비교 연구
:馮夢龍
의
《掛枝兒》《山歌》
와의 비교를 중심으로
〉,(首爾國立大學博士論文,
2011
年),頁
54–98
。
(越)
Trương Đắc Chiến
:〈
Phát hiện sưu tập khuôn đúc Luy Lâu (Bắc Ninh) - Thành tựu mói trong nghiên cứu kĩ thuật đúc trống Đông Son ở Việt Nam
〉,《
Tạp chí Khoa học Xã hội và Nhân văn
》,第
8
輯(
2002
年
1
月),
頁
15
。
網上資源
作者:〈文章名〉,網站名(寫作或上載時間)。取自網址,擷取日期。
例
子︰
曹誠淵︰〈城市當代三十年系列(之二)〉,《曹誠淵的
Blog
》(
2009
年
1
月
23
日)。取自
blog.sina.com.cn/s/blog_4c7b0fe50100c9zy.html
,
2022
年
11
月
11
日擷取。
祝勇:〈疑為明代鄭和木雕像現身〉,《福州新聞網》 (
2009
年
3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gov.cn/node_11140/2006-03/15/content_227640.htm
,
2023
年
8
月
30
日擷取。
(越)
Băng Nữ Tuyết
:〈
Đưa Truyện Kiều lên phim
〉,
Thanh Niên
,(
2011
年
7
月
30
日),取自
https://thanhnien.vn/dua-truyen-kiu-len-phim-185204045.htm#
,
2023
年
12
月
5
日擷取。
注意事
項
爲側重正文部分的論析,避免註釋部分過多重複和冗長,在參考資料首次出註時,須給出作者、出版、版本、頁碼等全部相關信息。但同一著作或文章第二次或多次重複出註時,可省略出版、版本信息,只標註書名或文章名及頁碼。
例子: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頁
28
。(全註解見上例)
王煜:〈章太炎進化觀析論〉,頁
245
。(全註解見上例)
參考書目格式舉要
論文末尾須提供參考書目,主要以作者姓氏的英
文字母次序排序。中文及非英文參考書應有英文翻譯。
書籍(包含古版、今版、譯作等)
例子︰
陳士元(
1516–1597
):《古俗字略》,載《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
小學類”,第
238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
黃宗羲 (
1610–1695
):《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
[Huang Zongxi (1610–1695).
Scholarly Annals of Ming Confucian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5.]
錢穆(
1895–1990
):《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店,
1982
年。
[Qian Mu (1895–1990).
New Scholarly Annal of Master Zhu Xi
. Taipei: San Min Book CO., LTD, 1982.]
(美)史華慈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Benjamin I. Schwartz (1916–1999).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 translated by Ye Fengmei.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ress, 1989.]
王瑤(
1914–1989
):《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年。
[Wang Yao (1914–1989).
Studies of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85.]
章潢(
1527–1608
):《圖書編》(
1613
),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第
968–972
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5
年。
[Zhang Huang (1527–1608).
Compilation of Illustrations and Writings
(1613). In
Wenyuange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
Leishu
category of
Zi
section, Vol. 968–952. Taipei: Taipei Commercial Press, 1985.]
張廷玉(
1672–1755
)等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974
年。
[Zhang Tingyu (1672–1755), et al.
Ming History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4.]
朱熹(
1130–1200
):《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5
年。
[Zhu Xi (1130–1200).
Annotations to the Four Book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5.]
(日)梅原末治(
1893‒1983
):《紹興古鏡聚英》,京都:桑名文星堂,
1939
年。
[Umehara Sueji.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Mirrors from Shaoxing
. Kyoto: Kuwana bunsenido, 1939.]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
[OKI Yasushi.
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
(
Minmatsu Kōnan no shuppan bunka
), translated by Zhou Baoxio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4.]
(韓)《世宗實錄》,載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太白山四庫本》,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1956
年。
[
Veritable Records of King Sejong
. Seoul, Kuksa pyŏnch’an wiwŏnhoe, 1956.]
(韓)
조선미
:《
왕 의 얼굴: 한 중 일 군주 초상화 를 말 하다
》,首爾:社會評論出版社,
2012
年。
[Cho, Sŏnmi.
The Face of the King: Discussing the Portraits of Korean, Chinese, and Japanese Monarchs
. Seoul: Sahoe p’yŏngnon, 2012.]
(越)吳士連(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