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神秘的冰表面
水是生命之源,而冰作为水重要的固体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且近半数的地表上空被含有大量冰晶的云层所覆盖。作为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表面之一,冰面承载着多种重要的大气反应,并影响着众多自然现象,如:冰的形成、臭氧的分解、雷云的带电等。此外,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冰表面的研究对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原子尺度的实验表征手段,我们对冰表面的了解仍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甚至连一个基本问题——冰的表面结构是什么,也尚未弄清楚。
此外,冰表面常在低于其熔点(0 ℃)的温度下开始融化,这一现象称为冰的预融化。预融化现象对于理解冰面的润滑现象、云的形成与寿命、以及冰川的消融过程等至关重要。自从19世纪中期法拉第首次提出预融化层的概念以来,围绕其结构和机制的争论已经持续了170多年。这种持续的争论原因在于相关研究主要依赖于谱学手段,而这些手段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无法得到准确的原子尺度信息。因此,在实空间中对体相冰表面和预融化过程进行原子级分辨成像,是理解预融化层的关键,也是一直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
揭开冰表面的神秘面纱
江颖课题组
长期致力于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自主研发和应用,创新性发展出了一套基于高阶静电力的qPlus扫描探针技术,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氢核的成像。2022年,课题组完成了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国产化样机 [Cheng et al.,
Rev. Sci. Instrum.
93, 043701 (2022)],随后将相关核心专利转让给北京怀柔中科艾科米公司,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实现了该系统的整机国产化(图1)。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进一步突破了绝缘体表面无法进行原位针尖修饰的限制,开发了一种通用的一氧化碳分子修饰针尖技术,可对各种绝缘体表面实现稳定的原子级分辨成像。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扫描探针显微镜得到了比进口设备更高质量的数据,为冰表面的结构解析提供了关键支撑。
基于该国产化设备,研究人员首次得到了自然界最常见的六角冰(ice Ih)表面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实现了对表面氢键网络的精确识别和氢核分布的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