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8.6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深度复盘丨定日县地震舆论场关注点 带来哪些警示 ·  昨天  
天下泉城  ·  董明珠被停职调查?格力:谣言 ·  2 天前  
天下泉城  ·  董明珠被停职调查?格力:谣言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三甲医院招聘行政后勤要求播音专业,院方否认“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支付宝回应“付款8折优惠”失误、官方通报江西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集采药效降低背后:有一种社会现象在恶化事态发展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5-01-21 07:50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据报道,国家医保局将于21日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政协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这其实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药品集采效果时,提出的“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的后果。已经有不少医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一、事件启示:“谁来提出问题”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其实在去年1212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后,网络已经流传了几位业内人士的警示文章。

文章担忧这种价格不光难以保证药厂必要的利润,而且可能导致疗效的降低,更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倒逼一些进口药、好药退出中国市场。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可贵的,但是当时或许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否则也不会这么快就如预料那样出现后果。

我们需要向郑民华等医生表达敬意。尤其在当下各地相继召开重要会议的前夕,能够将真相说出来,这本身需要专业主义的坚守和职业勇气。

但是,我的看法是,此事之所以成为媒体关注的事情,并最终推动国家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并不仅仅在于郑民华的敢言敢说,更可能在于他本身的政协委员的身份。

这是政协委员以体制内的身份和获得认可的途径,向社会和有关部门揭露了这样的一个真相,从而以其公信力、影响力推动了问题向解决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如果他不是政协委员呢?问题大概率会成为一个网络舆情,解决的路径可能会曲折一点,所需时间会更长一点,甚至不会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和重视。很多部门的决策者依然将网络上面的舆情当做“天上的毛毛雨”,不想去真正重视。正如去年12月集采结果出来后网络热传的警示文章那样,现在看来并未获得重视和落实。这说明,委员和代表需要切实负起责任,将民生问题重视起来,并推动解决。

医生和老师等职业一样,具有道德属性,百姓对他们监督甚严,更重要的是,医生救死扶伤,经常面临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因此,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否则就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大事。

所以说,记者、医生、律师等职业具有社会瞭望的价值。但是遗憾的是,中国社会未能给与上述几种职业以应有的尊重。只有当食品安全被媒体曝光、当疫情来袭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当冤假错案需要律师奔走呼号的时候,人们才感受到他们的职业价值,认识到社会之所以进步,也在于一些人的坚守和推动。但是人们是健忘的,仅仅感动于一时,时间一过就陷入麻木。当然,保障这几种职业的尊严和正常履职,不能仅仅依靠社会良心,而需要法治作为保障。

二、追求“极致低价”可能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去年12月集采药品的价格出来后,网络流传的文章提出的质疑之一就在于,这样的价格可能连成本都不能覆盖,如何确保药品的质量?

实际上这源于一个基本的社会原理,企业家不是慈善家,如果他们生产的产品不能赚钱,甚至需要亏钱来服务社会,他们必然会偷工减料。这个时候如果用道德来捆绑他们,反倒是不道德的。企业家不赚钱,那就是浪费社会资源,因为他们违背了社会经济规律,资源没有产生社会增量效益,是一种瞎折腾,也是一种不道德。

117日清晨,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连发3条朋友圈,炮轰四大电商平台,指出四大电商平台是经济的“绞肉机”,是中小经营户的“周扒皮”。结合此前他的一些言论,其中重要原因是电商的低价做法,让中小企业根本活不下去。

从药品集中采购的初衷看,是为了让百姓用上低价药,从而降低百姓负担,也间接改善困扰中国社会的医患矛盾问题,但是追求极限低价的倾向,现在看来是不科学的,会走到愿望的反面。正如今天人们看到的那样,虽然药品低价入围,疗效却出了问题,从而使得集采的制度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掏空这个制度的权威性和合理性。

这个时候,谴责和批评药厂是最简单的行为,实际上,从一些自媒体的文章看,正在将百姓的愤怒引向这个方向。药厂当然要承担责任,如果你觉得低价没有利润,完全可以不参加,如今加入了却以偷工减料来应付,这就是个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更是个法律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谴责,我们需要就此深究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药厂为何敢于明目张胆地造假?是不是认为入围了就意味着进了保险箱,相关部门会降低要求?还是笃定认为相关部门不会进行抽查?这是个制度的问题;

二是,药厂即便不赚钱也要入围集采目录,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市场逻辑使然?他们的初衷肯定不是以生产假药、低效药来应付的,毕竟这个风险巨大。其背后必然是有一套市场逻辑作为支撑的。比如,是不是通过以低价药品来向相关部门输诚、表达忠心,然后获得权力的庇护,从而获批另外新药种类,或者在另外一种药上面加价赚钱?搞懂药厂这种逻辑和心理,对于完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如何,如果药品集中采购追求以极端的低价来维护制度的存在,那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违背了规律,更会遭遇规律的报复。

为什么说极致低价可能是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这源于低价做法只能保证源头工厂获得薄如刀片的利润,而且要确保产品一出厂就要交到消费者手上,多一个流通环节,利润就不够分配,从而导致社会流通环节彻底消失。这就是眼下电商的做法和后果。

但是我们回溯现代社会和商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其核心之一就在于商品的出现及其流通。商品在流通中,生产要素得以流转,社会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适当的利润,做大社会商业泡沫,社会从而出现良性运转。

如今利润消失,只能回到商业社会的起点,出现点对点的服务,商品的社会意义就消失了。厂家为了生存,只能极限压低原材料价格,原材料厂又只能压低工人工资,由此陷入社会内卷。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内卷正在给中国社会带来灾难。适当的利润就是社会润滑油。今天的社会正如缺乏润滑油的机器一样,已经出现了齿轮摩擦的刺耳声。电商对于社会生产,是一种真正的剥削。

三、中国式“物美价廉”社会心理可能有悖经济学原理

多年以前,就有媒体报道说,德国人不相信“物美价廉”的理念。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需要成本,物美价廉反倒可能伤害商品的质量。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物美价廉是个需要遵循的商业原则和商业道德,甚至上升为一种社会价值观,认为商家有必要提供这种产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

由于受到马列经典理论的影响,社会依然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单纯追求利润是可耻的、是有违道德的。利润如同“剩余价值”,具有道德的原罪。这种偏见再叠加物美价廉的传统社会心理,导致这样的后果,商业竞争只追求物美价廉,却很少想到提高商品的品质去争取消费者,结果越竞争、商品品质越低,沦为恶性竞争。一些商家还出现了一个潜规则,同样的商品,线下的商品质量,就比电商渠道的商品质量要更好一点。

物美价廉的社会心理,还培养并鼓励了人性中的贪婪倾向。消费者追求在品质不变的情况下,越来越追求更低的价格。这种追求是一种人性的黑洞,是个无底洞。结果商家毫无利润可言,你如何奢求他们的诚信和良好的服务?

什么样的商家培养什么样的消费者,什么样的消费者又培养了什么样的商家。双方是互相成就的。

你苛索商家维持物美价廉,这必然要求他们是个慈善家和道德家,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上文所言,中国社会追求物美价廉的普通心理,正在将中国社会导入内卷的残酷社会。即便一些商家被迫出海,但是依然是以国内的极致低价商品来满足海外商品需求的,是一种剥削范围的扩大,本质上依然是内卷。

因为,让全社会认识到“物美价廉”思维模式的偏颇,转而接受“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商业理念,或许在当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在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认识:

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追求物美价廉,这有助于提高效率;

但是对于商品生产,有必要为其保留适当的利润,因为这更加有助于整个社会提高效率。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2024年回顾:网络舆情的“两个战场”和全球视野

  5. “服服帖帖”的走红以及智库发展的风险分析
  6. 学校为何要签订“生死状”?根源藏在这些舆情里
  7. 看法律“和稀泥”恶果:社会道德出现混乱
  8. 药王谷事件:大量吴鹏飞这样“意见领袖”出现内幕
  9. 两场“集聚”事件:社会分拣机制和精神“越轨”行为
  10. 从官员跳窗逃跑事件,谈谈基层官场舆论生态的复杂性
  11. 复盘钟山停车费舆情:一个被“带偏了”的事件
  12.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13. 社会“犬儒主义”,决定了王某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14.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15.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16.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17.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18.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19.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20.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21.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22. 对圣诞节的舆情分析和三点建议

  23. 农夫山泉危机:大众传播的成功导致了“双刃剑”效应

  24. 马云的动向和社会风险研判

  25. 如何评价“阿里献血事件”的媒体通报?

  26.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27. 如何看待眼下的各种社会“退守现象”?

  28. 如何看待河南村民抢东西:“两个河南”现象

  29. 对于近日两起新闻事件的舆情分析

  30. 最近两起事件的发声通报都严重不合格

  31.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32. 南阳迷笛音乐节“失窃”舆情的分析和应对建议

  33. 西安交大“不便透露”背后的舆情风险

  34. 如何看待刀郎《罗刹海市》和中国当下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