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型战略性工业化下的五大产业趋势
从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视角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后,我们基于不同经济体在工业化关键转型期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提炼出新型战略性工业化的内涵。在产业选择上,顺应主导产业更替并不断深化的趋势,借助于长周期上当前阶段部分领域活跃的技术革新,警惕战略选择上的“陷阱”,把握转型期的“机遇”。按照我们思维逻辑的延展,如果发展路径选择相对明确的话,
那么以新型战略性工业化的内涵而衍生出的产业趋势也可以自然地串联起逻辑主线。我们认为五大产业趋势的轮廓日渐清晰,年初以来我们的推荐逻辑也终究是在这样的框架中进行选择,未来市场热点扩散之际,这种相对确定的趋势或将最先在市场逻辑中显现。
在发展科技创新战略与塑造升级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顺应主导产业构建的规律,选择产业链长,前向与后向效应显著的相关产业,注重在释放需求过程中实现技术的外溢,
军民融合
战略首当其冲;在实业兴国的理念下,注重用持续革新的信息和能源技术不断改善现有产业,并试图在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占得先机或与发达国家进一步缩小差距的相关产业,以
人工智能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以及
工业互联网
为代表;顺应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并利用新型城镇化的红利,注重扩展新的产业并试验新的制度,
成长雄安
的产业和制度意义非凡;
走出去战略是对于强国工业化进程历史规律的尊重,在产能和
高端装备
合作下,“一带一路”可视为实现产业整合和升级、巩固产业链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央企改革
和
地方国改
是顺应工业化转型期产业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制度变革的必然要求。
(一)以军民融合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
军民融合的创新发展满足国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双赢式的发展要求,是我国以创新驱动制造强国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发布以来工信部等多方加快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重点在高端装备和信息化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战略一方面是逐步破除军和民二者间藩篱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也是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实施制造强国的有效手段。
1、军工领域行业覆盖广,产业链长,产业扩散效应强
目前中国军工行业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别,即:
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
和
电子工业
这六个大类别。随着近年来武器装备现代化不断推进,以上六大行业已经涉及电子信息、精密仪器、先进材料和测控技术等诸多领域,并且各领域内部之间也开始交叉渗透,产业链覆盖愈加广泛。
2017年2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要求各大军工集团设定目标推动军转民、民参军的内部协同发展机制建设,并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核心,以深化具体产业军民融合进度。代表领域有:军转民方面,北斗导航的军民两用布局进一步加深,未来三年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民参军方面,通航领域的发展为军工特种机的研制奠定基础,大飞机国产化的发展有助于我国提高核心装备国产化战略的实施。
2、民参军、军转民凸显军用技术向民企渗透
(1)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应用加深。
我国是为数不多的有着独立完整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确认了从军工大国向军工强国迈进的方向。2013年工信部印发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布的161项技术成果中,有51项得到了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率达31%。为目前《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6》落地和核心企业深化军用技术民用化进程打下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交叉重合度越来越高(重合度达80%以上)。2017年6月,国防科工局发布2017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计划提到两个关键点: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重点区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其次是深化民参军,推动军工开放发展。
(2)核心技术由大型国企向民企渗透。
民参军有利于打破垄断市场,带来改革动力,为军工企业注入资金、技术、人才等“新鲜血液”。目前,军工行业的资质壁垒已被打破,高毛利驱使下大量民营企业涌入军工行业。国防费用的持续扩大与军工行业新兴技术、新兴材料的涌现,将为民营企业切入军工领域创造更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以5G为例,国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使得5G成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5G通信网络能为军队提升战场的信息化保障能力。从民用角度,5G技术已经确定了峰值速率、用户体验数据率、移动性、时延等8大关键能力指标,近期华为完成中国5G第二阶段测试更是5G迈向民用的重要一步。
结合军民融合大背景,在把握军工系改革主题机会的同时,我们深入挖掘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与军民融合发展要求高度重叠的细分领域。参考《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等前期发布的军民融合重要政策,我们认为,
通用航空,5G,核电,北斗,芯片与集成电路等将是军用技术民用化的重中之重领域,建议同时积极关注民参军进展。
(二)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信息技术革命在上中下游的升级和扩张
上文中我们回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以及技术长周期进入衰退的事实。与长波繁荣阶段所不同的是,当前技术升级与扩散的确定性和方向选择更为重要。叠加政府基于战略发展方向而对于主导技术产业的选择和扶持,本轮走向成熟阶段的重点发展领域可以抽象为“三大革命”——信息革命、材料革命、能源革命。在对走向成熟阶段以来产业结构塑造的基础上,“三大革命”于上中下游的升级和扩散,代表了中国特色的改革创新工业化中的产业发展趋势。
1、人工智能产业从技术端向应用端扩散
伴随着“信息革命”助推产业迈向更高端阶级,人工智能也紧跟科技大潮迅速成长,近年人工智能产业年均复合投资额增速超200%,同时以BAT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也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平均净利润超50%。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人工智能便是这一转变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技术支撑。
从产业层面,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不断结合,或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助推器。智能手机、智慧城市、智能机器人、3D打印、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新零售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实现的写稿机器人、智慧物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崛起,而近期无人零售概念的异军突起也体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深度影响。
2、“能源与材料革命”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型
与信息革命带动整体产业链向高端、科技升级有所不同,能源与材料的革命更多地带动产业结构向更合理化转型,新的技术对传统产业上中下游进行重塑,从而使产业链向着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转变。关于能源与材料的革命对产业结构的重塑,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方向当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几乎实现了对于传统产业上、中、下游的全覆盖,技术的发展带动上游锂矿开采的加大,中游锂电池、充电桩的不断渗透以及下游新能源整车对传统汽车行业的冲击。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从2009年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产业发展思路日益明确。政策主要从产业发展规划、政府补贴、市场培育三个方面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
近期,工信部双积分意见稿的发布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作为后补贴时代的重大利好,该项政策的颁布将为新能源汽车中长期的发展保驾护航,保障了2018-2020年乘用车数量的中高速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体产业链的不断扩融,对固有传统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中游锂电池近年不断发展,下游充电桩的景气度也在不断攀升。
3、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与数字化演进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异派同源,都是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为内核的重大举措。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减少了工业时代的信息不对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下为制造业带了新的变革,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标,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大型企业开展内部“双创”,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我们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高程度融合也将伴随着《双创》“再起航”,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快车道”。
(1)工业互联网是我国“两化融合”的切入点
工业互联网是指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致力于创造更快速、安全、经济、清洁美好的制造业环境。
2017年6月15日,航天科工正式向全球发布了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正式开启了我国工业互联网时代。
面对我国工业信息化水平总体落后美日德的现状,我国“两化融合”应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发挥制造业第一大国,互联网第二强国的优势,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打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是我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竞争保持优势的必由之路。
(2)产融互动,掌握工业互联网建设制空权
工业互联网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供新的平台,将有力推动我国逐步破解工业发展难题,推动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制造业企业需要掌握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前的“制空权”,开辟新业务涉猎新领域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互联网将颠覆现有商业模式,而相关的领域将成为资本的新流向。在国家政策大力推进的同时利用好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通过资本市场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恢复资本市场与新兴产业间的良性互动。
(3)制造业升级将受益于工业互联网推动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低速增长阶段。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或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工业互联网立足于全行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了企业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加速了制造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生产制造领域将逐渐拥有采集、传输及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使制造业形成工业互联网,从而生产率提高、能效提升、成本降低,推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区域经济战略——政策红利与改革破局“试验田”
随着工业化中后期向走向成熟阶段迈进,凭借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红利的发展模式逐渐趋于弱化,城镇化的原动力依然存在,但大都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群模式已经开启,并且实现了由追求广度向追求深度的过渡。但需要认识到的是,过去二十年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国房地产市场也伴生出局部泡沫以及过度大城市化等现象,房地产和土地要素价格的高企对于产业发展的制约也是当前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化不断向外延扩散,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的特色及优势的城市群,以及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将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战略的重点。
1、经济转型升级对接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
最新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结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大的国情,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有利于保障第三产业稳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从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
2、城镇化趋势助力城市群崛起,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1)从政策面来看,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空间格局更加清晰。
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指出要“着眼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2017年7月10日,发改委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实施了长三角、长江中游等6个城市群规划,今年将全面完成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全国城市群规划编制。
2)城市群的“虹吸效应”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的城市化逐渐向都市化演变,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群迅速吸引周边资本与劳动力的“虹吸效应”,结合通过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的输出不断向外扩张的“扩散效应”形成了以自身为辐射源的城市圈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3、京津冀城市群破局,雄安是新型城镇化模板
(1)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与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
以北京为例,在经历持续多年的加速城市化阶段后,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但放眼京津冀总况不难看出,京津冀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整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周边地带接受经济辐射能力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至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渐完成了由顶层设计到阶段成效的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以及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需要。在京津冀战略目标完成节点的2017年,围绕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联动以及改革深化等方向的政策推进有望进一步取得实质性成效。
(2)雄安将成长为京津冀破局的新型城镇化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