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必读
育儿路上,与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我买了一台天价学习机,现在后悔了! ·  昨天  
常青藤爸爸  ·  到最后才知道,孩子们拼的其实是身体素质 ·  4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买1送10?华熙生物旗下的贵妇眼霜,双11破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必读

全家人育儿观念要一致吗?不可能也没必要

父母必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8-06 08:53

正文

院君说


家庭教育,如同一面镜子,同样会折射出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更替。比如,孔融让梨,一直被奉为先人后己的美德,可是,在如今的社会,物质已经不再匮乏,遇到橘子,你会让孩子取大的,还是小的?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在本次“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推进早期家庭教育的思考与路径”的论坛中,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莅颖以“早期家庭教育的困惑和出路”为题,从家园共育的角度,用经典案例,探讨了家庭教育中家长所面临的困惑与冲突,给家长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张莅颖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家庭教育中面临的

那些冲突与解决方法

作者 | 柳佳(父母必读编辑)

制作 | 张海燕


冲突

1

传统&现代的教育理念


孔融让梨引发的故事

张莅颖讲了一个幼儿园实际发生的事情。一天,老师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是小朋友下午吃加餐的时间。老师拿来了一大盘橘子,小朋友自己按照需求去取。每个小朋友都取看到的橘子里面最小的那个。依次下来,到了最后,剩下了一个最大的橘子。最后一个小朋友来取橘子,一看他的橘子最大,就哭了。他说:“老师我也想当好孩子,可是我没有小橘子了。”



传统的观念需要用新的眼光去解读


“拿小橘子就是好孩子。”那个哭了的小朋友很可能从老师的故事里收到了这样的信息。那孩子会想,我没有拿小橘子,我就不是好孩子了。于是,他当然要哇哇大哭了。


其实,孩子如何从故事中得到的信息是需要引导的。张莅颖说,当时幼儿园组织了大讨论,让老师们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形成一个教育原则


你能吃完大橘子的,可以取大橘子,吃不完大橘子的就取小橘子,取自己需要的,不管取小橘子还是取大橘子都是好孩子。


这是因为,我们取东西一方面要看到别人的需求,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需求。孔融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可能食量也比较小,所以孔融拿小的,不仅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别人的需求,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吃不下大个头的梨。一个个头较小的梨,就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了。


冲突背后的成长

不要固化传统的故事的寓意和理念。传统的故事,也可以有现代的解读思路和角度。对于孩子来说,孔融让梨就不再是一个机械的关于谦让的美德故事,好的解读能够让他从中学会,既要懂得照顾别人的需求,也需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需求。


冲突

2

专业&非专业育儿观念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

张莅颖开玩笑的提醒家长,一定要小心市面上很多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专家”。打着这些旗号的专家,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的。这些“专家”并不了解孩子早期发展的规律,他们被商业利益驱使,推广课程,通过让家长紧张焦虑,怀疑自己的育儿理念,让孩子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吃下定心丸——“了解孩子早期发展的规律”


很多时候,家长心里知道什么适合孩子的,不过一遇到所谓专家的忽悠,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焦虑就滋生了。其实,只要多了解孩子早期发展的规律,就不容易紧张。


张莅颖举了自己的例子。别人家的孩子会拼音了,会认几千个汉字了,会背很多诗歌了。可是,她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学以前就会两个字。但是,因为她了解孩子早期认知的特点,并没有太多焦虑。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跟孩子一起每天亲子阅读,没有丝毫的担心。果然,孩子上小学之后,很快学会了拼音,学会了汉字。有了早期阅读打底,孩子在二年级基本上就不用妈妈讲故事了。


冲突背后的成长

要想不被伪专家忽悠,家长对孩子早期发展的规律需要比较系统的了解。孩子的认知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在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学习拼音和汉字,符合他的认知规律。就像双生子实验一样,孩子到了年龄,自然就能够学会。


冲突

3

年轻家长&老人的育儿观念


观念不同,无法沟通?

如今照顾孩子,经常是举全家之力。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跟老人一起生活,但由于现实压力和生活需要,又不得不接受老人来帮助照顾孩子。因此,隔代教养中,观念不一致的地方特别多。吃零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情形。


比如,妈妈不允许孩子吃零食,但是,奶奶很喜欢给孩子准备零食。每次,孩子去奶奶家,奶奶都会抱出来一大堆零食,还告诉孩子:“你妈妈不许你吃,就放在奶奶家,你什么时候到奶奶家来吃。” 很多家长会认为,不是说育儿观念要一致吗?这样育儿观念会不一样啊。



不同角色,不同的体验,更好发展社会性


张莅颖说,实际上,我们要求不论是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跟我们的要求一致,在实际生活中根本行不通。而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每个人的角色不一样,那么在育儿中的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给孩子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现代社会里,不同的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角色就是“隔辈儿亲”,是惯着孩子的。孩子能够从老人的身上感受到温暖和爱。而爸爸妈妈则是制定规则的,要给予孩子无条件有原则的爱,需要对孩子的教育负更大的责任。幼儿园的老师则是教育者的角色,要有原则的教育孩子。这能够让孩子体验到不同角度的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认知。


孩子就会从这些经验中了解:在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情况下,我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这些其实是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


冲突背后的成长

育儿观念也不是机械的。在不同情境下,灵活的育儿观念能够帮助家长最大化自己的育儿资源,处理好关系,变阻力为助力。毕竟,和谐的家庭氛围才是宝宝成长的大环境。


最后,张莅颖提到,“真理一旦出现,荒谬就无处存身了。”政府各基层部门要和社区、村通力合作,举全社会之力,对当前正确的育儿观进行引导,才能共同做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地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河北省妇联联合了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民政厅等9个部门,共同出台了《河北省儿童发展规划》,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End—


文章内容来源 | 本文选编自“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现场及会前采访。该活动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和父母必读育儿传媒承办。


养育科学研究院

让育儿生活科学而美好

投稿、转载、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