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湄青萍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想做一个平凡而努力的人,与你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想,仅此而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新加坡双彩虹刷屏!绝美画面惊艳全岛 ·  13 小时前  
新加坡眼  ·  新加坡大手笔发钱,到底哪些人能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湄青萍

斗了这么久,是时候与“坏习惯”握手言和啦!

水湄青萍  · 简书  ·  · 2018-01-30 12:00

正文

Hi,以后我们就是好朋友啦!

文/水湄青萍

写在前面:

“我现在像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了,芝麻点大的事情,也想发朋友圈,虽然心里也知道没啥好发的,但就是忍不住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干嘛……”

“我总是拖到deadine才开始写方案,每次都吭哧吭哧加班到深夜,第二天顶着两黑眼圈去上班……”

拖延、手机依赖症、胆小、不善言辞……我们几乎可以毫不费劲地从身上找到这样或那样的坏习惯。

有时候,真想问一问苍天: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为何还要与这些讨厌的坏习惯斗智斗勇啊?

如果这些坏家伙容易收拾也就算了,偏偏它们诡计多端,把我们弄得灰头土脸,不知如何招架。而且,我们越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控制坏习惯,它们就越是猖狂。

可是为什么有时我们明知道控制没有用,还是忍不住这样做?

那些坏习惯真的是我们的敌人吗?怎样才是和它们打交道的正确姿势呢?

01

很多与坏习惯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人,或许都会生出这样的感叹:我真的下定决心要改了,可怎么就是改不了呢?

这句话的潜台词,翻译过来也许是:我应该能控制坏习惯的,可它竟然失控了,怎么可以这样?我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也就是说, 我们之所以无法忍受坏习惯的存在,其实是不想承认自己对某件事情失去了控制。

控制感,往往是一个人感到安全与幸福的重要来源。

现在大多80后成家有了孩子,因为夫妻两人平时都有工作,双方父母就自然成了带孩子的帮手。于是,很多父母就需长期住在子女家,帮忙照顾孩子,或者做家务。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天伦之乐的事,却没少爆出“父母帮带孩子,结果得了抑郁症”的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最初觉得是父母(尤其是农村来的老人)习惯了乡村那种邻里相互照应的氛围,所以在城里火柴盒式的公寓里待着,自然不适应。

但直到前阵子听了武志红在专栏介绍“自我疆界”的概念,才明白这背后的心理原因。

所谓自我疆界,即一个人觉得可以掌控的心理范围。 自我疆界小的人,容易在陌生环境里感受到敌意,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地盘”,于是生活得格外用力。一用力,就很累,长时间积累下来,心理自然容易崩溃。

这种用力是他们自己本身也很难察觉的,只是觉得心累。像我的母亲,在帮姐姐带孩子的那段时间,虽然做的事情远不如干农活累,她却连着瘦了好几斤。

有人可能会疑惑:自己儿女家,怎么也会感受到敌意呢?是的,子女再亲,其实也是别人家。

因为上一辈的老人,不像我们,总是有很多走出去的机会,大半辈子时间就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这个空间里的一切早已成为他们自我的一部分。

一旦离开这个空间,就像蜗牛脱离了壳,无法很好地生存下去了。

所以,如果你工作实在很忙,不得不让父母过来带孩子,不如多给他们一些自已的空间,让他们觉得至少在这个空间,是可以自由伸展自我的。

毫无疑问,人是需要控制感的,它让我们内心有一种踏实感,确知自己有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自由。

但是,有时候问题在于,我们错误地夸大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控制感。事实很可能是,我们能控制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少……

比如,一个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想掐死他。她被自己的这个念头吓坏了!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我怎么能有这样可怕的想法?!

于是,她拼命地压制这个念头,可是,它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以至于后来,这位妈妈都不敢抱自己的孩子,生怕自己做出什么伤害孩子的举动。

所以,别说外部的世界,就算是自己的意识,我们也未必能完全控制住。

不信?你现在可以试着对自己说:不要想一个白色的大象在空中飞过!

下一秒,我猜,一头白色的大象想必正在你脑海里飞来飞去。因为你的大脑只接收到了“白色的大象”,而忽略了“不要”两个字。

回到坏习惯上,不妨问问自己:是坏习惯本身痛苦,还是你为了控制它而做出的努力让你更痛苦呢?

可以说,太过旺盛的控制欲,是一个人的痛苦之源。

我们无形中将坏习惯当作了敌人,接着又制造出了种种消灭敌人的方法。可是,这个敌人非但没倒下,反而更加强大,搞垮了自己。

02

可是,如果坏习惯不能控制,那又该怎么办呢?总不能任由地放纵它吧。

印度哲人说: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很多时候,我们那么执着地想要去控制,不过是因为我们对习惯本身不了解罢了。

什么是习惯?它就像一种自我催眠,你做了某事,但自己却毫无察觉。

比如,你每天早上起床穿衣服、刷牙,你会思考先穿左袖还是右袖吗?会想先挤牙膏还是先将牙杯接满水吗?

都不会。因为这些早已成为了无需意识参与的自动化行为,即习惯。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习惯串联起来的。

可是,这些习惯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当我们试着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会发现我们之所以养成这个习惯,而不是那个习惯,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它最初出现时,可能是偶然,后期经过不断强化,就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

而任何习惯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一定是它最初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或是避免了某种惩罚,又或者这是 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

只是,后来有些习惯渐渐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已经妨碍了成长,但我们毫无察觉,仍然 固执地重演“刻舟求剑”的故事。

比如,一家公司的文秘女孩小刘,每次整理会议记录都爱拖延。周四要上交的会议纪要,她总要拖到周三下午才开始整理,为此常常加班到深夜。

尽管她好几次痛下决心要改,但都没有太大的效果。后来通过心理咨询,她才发现自己之所以拖延的真正原因:

小时候,她的爸爸每晚都要检查她的作业,一旦发现错误的地方,就会狠狠地训斥她一通。为了不被骂,小刘做作业越来越拖拉,每次都要熬到深夜才做完。

这样,即使爸爸检查出了错误,看她因为熬夜做作业那么辛苦,也就不忍再骂她了。不仅不骂,爸爸有时候还会夸她学习努力。

如此,拖延的习惯因为让小刘“免于被责骂”就延续了下来,当有类似的情景出现时,就再一次成为了小刘应对现实的方法。

所以,当我们深陷于某种坏习惯中时,不妨问问自己 这个坏习惯的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心理需求?这个需求,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去满足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