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日历那么多,你入手的是哪一本?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1-14 10: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元旦已过春节将至,走进书店的最显眼处,摆放的全是各种不重样的年节出版物——日历。这几乎成为了目前最热销的文化单品,以至于2017年被不少媒体称之为“日历元年”,暗含了出版商们对当前日历市场无限商机的乐观情绪。


现在的这轮日历热,始自 2009年下半年推出的“ 超级畅销书 《故宫日历》。经过数年的市场培育,随后《单向历》《企鹅手帐》等年节型文化创意产品跟进并大获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其他出版社涌入以日历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周边产品市场。


同样的日历热, 在中国出版市场上也上演过一次: 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 日历从出版创意退化成了一种单纯的印刷工作为止。随着这轮日历热退去,日历产品进入近20年的寒冬期。


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现今刚刚兴起的日历热,极有可能重复一次八九十年代的悲剧,进而阻碍整个文化创意周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1、弄不清日历火热背后的文化根源


经过长期的封闭,带了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国人对于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电视媒体还不发达的时期,日历的创新形式——挂历画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最新潮流的重要窗口,因此各种有关各国风景民俗、港台娱乐明星的挂历成为人们热追的对象。但大多数出版社都只看到表象,没有关注日历背后的文化需求。各种低俗露骨的美女日历也不断跟风出版,使得日历市场低俗不堪。


那么这一轮日历热背后的文化动机又是什么呢?


从《故宫日历》的走红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晰:正是由于屏幕时代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快速侵袭,过快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传统文化急速流失,人们对于回归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才使得日历书与这种需求一拍即合。





但是目前还是有不少的日历书完全没有领会这种文化动机,在出版思维上还是复制老一套的“挂历出版”的跟风思路,以至于出现了类似《飞行日历》这样的产品。除了开本不同以外, 这和当年的挂历相比 有什么创新之处呢?






2、没有打造品牌的长远意识


经过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版荒”后的急速增长,到了80年代中后期,全国的出版社的增长都开始放缓甚至停滞,看到日历利润丰厚,不少出版社开始出版日历,将日历看做弥补图书出版利润的一个暂时手段, 从一开始就没有长远的规划, 采取的是一种 有利则战无利退 游击战术


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例,1988年的挂历是《故宫藏画》,到了1990年就成了《鲜花与少女》。不关注每年挂历之间的话题联系,传统绘画艺术与鲜花少女之间的受众本身就没有太多的重叠,打一枪换一炮,年年的受众群体都在更换,难以形成固定的读者群。




这样的情况在现今同样存在,中华书局的2017年日历就推出了《汉字之美》《红楼梦》《古都之美》三种日历。真正形成了品牌的日历还是少之又少。


3、没有打造“壁垒”的独家资源


如果把日历当做一个出版产品看,能让消费者买单的是在精心装帧设计背后的日历内容和专业能力。喜欢传统文化的人确信《故宫日历》中关于文物的解读堪称权威。凭借背后的故宫博物院和庞大的国际博物馆系统, 《故宫日历》也 能够拿到任何出版社都拿不到的文物图片资源。


所以不管日历市场的“跟风潮”如何愈演愈烈,《故宫日历》都能凭借这样的“壁垒”在文物艺术类日历市场中拔得头筹。


在80年代的“日历潮”中,各个出版社主要都以风景、人物照片等开放性资源为主题,各种同质主题的日历充斥市场,在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消费市场根本不会得到认可。


同样的场景似乎正在上演。大量本身就是公版资源或主题的内容,比如,四大名著、书法字体或者诗词等,被用来构成日历主题,和老式挂历在出版思路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化。


4、为什么大部分日历开本都相似?


虽说日历的内容很重要,但日历作为一种创意周边产品本身就不同于老式的挂历,他们在开本和外形上需要充分发挥设计创意,带给人新鲜的感受。80年代从挂历出现开始,到整个日历出版市场的崩溃,以挂历为主的日历形态几乎没有变过。


现今市场上,书型日历的开本和装帧形式几乎都以《故宫日历》为蓝本,总计不下15种,同样的开本整齐排列,一种让人疲劳的同一性就开始显现。




5、不注重功能开发,就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被淘汰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时间获取模式逐渐转向电子产品,纸质挂历的作用逐渐势弱。


但是仅仅用新技术的冲击来解释挂历的淘汰,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以日历书为代表的日历会再次在智能屏幕时代兴起。原因在于流行十几年来,挂历一直都没有在功能上进行过任何更新。而日历书不仅注重文化审美内涵,还注重人们的书写需求,创造一流的书写体验。


同时,在日历书之外,各种注重动手功能和知识功能的日历也不断推出,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纸制创意产品的形式功能,最大程度上区别了智能屏幕的日历功能,成为了电子终端无法替代的实体创意产品。


你今年入手日历了吗?有什么要分享或吐槽的?





做書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 如何制定读书计划 投稿说明 编辑生活范文 编辑手记范文 诗歌出版 从想法到成书 书店范文 电子书 kindle 豆瓣阅读 知乎 离线 独立出版 刘瑞琳 李昕 谈页边距 沈昌文 范用 汪家明 姜峰 原研哉 朱赢椿 聂永真 杨林青 王志弘 诚品 PAGEONE 钱晓华 方所 万圣书园 理想国 再谈编辑 再谈电子书 再谈读书 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 2016中国最美的书书单 Goodreads2016书单 2016《纽约时报》年度书单 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 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