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过早独立的孩子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缺乏安全感、情感淡漠、对感情和人生产生消极态度等。文章强调了真正的独立是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后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过早逼迫孩子独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重视孩子的精神独立。
文章讨论了过早独立的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恐惧感、讨好型人格、对感情麻木和对他人冷漠等。文章指出,真正的独立是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后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通过训练或逼迫得到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设置适合孩子能力的挑战,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保护,重视孩子的精神独立,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在重要决策上提供指导。
文章强调独立不仅包括生活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独立。真正的独立需要被爱滋养,是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后,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感,感受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
今日福利!!
扫码入群,免费领书
帮助儿童自学中英双母语经典!
作者:桃子夭夭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01
你以为的独立可能只是对父母的失望罢了
在知乎上搜“从小很独立的孩子”的话题,看到了不少令人心疼的回答:
“2到9岁和姑妈一起生活,10到14岁和舅妈一起生活,后来初三、中考、高中、高考、复读、大学,都是独自生活。感觉自己有点冷漠,不喜欢请求别人的帮助,对感情冷淡,渴望得到爱。但内心很自卑,感觉自己不存在这个世界似的。”
“高考完毕,就要搬家了……我爸来了,对我说了一句话:‘本来这一个小时,我可以赚100元,结果,为了你,我花了100元。’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一直记着这句话。自那以后,就很讨厌给别人添麻烦,超级独立。
连自己爸妈都不想麻烦,又怎么会去麻烦别人呢?
”
“月经初潮肚子痛,被我妈说娇气;初二鼻子里血管破裂流血不止住了一周院,回家后请我妈帮忙洗头,也被说娇气……没有得到很多爱,反倒总是去理解别人,学着将一切不该遭遇的事情合理化。”
……
过早独立的孩子,固然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坚忍和能力,但这份独立,并非自发自愿,而是对父母行为的无奈回应,是经历无数次失望和无助后,被迫选择的自我成长之路。
就像那些没有经过时间酝酿便匆匆成熟的果子,可能外表无异,但内里往往包裹着苦涩与辛酸。
02
有种独立叫“无人可依”
在本该撒娇卖萌的年纪,有谁会真的愿意离开父母的呵护?
所谓独立,很多时候,不过是缺爱的遮羞布:
1.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
别不承认,这世界,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即使为人父母,也有诸多不同,这差别就在于能否为孩子提供支持系统——物质经济、心理关怀、亲情温暖、人生指导……
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理解并能承担“父母”二字的责任。
大家还记得那个冲上热搜的“绝望婴儿”吗?
开局便是天崩,出生在四川达州的一个山沟沟里,父亲高龄,母亲癫痫,没洗过热水澡,纸尿裤反复使用,光着腿躺在破旧绊桶里,不哭不闹,表情呆滞,眼神绝望。
图片来源:视频号@吃瓜群众小脑斧
当问到孩子平时是否哭闹时,父亲有点得意地说:“她不哭,从来不哭。”
6个月的娃娃哪会不哭,只是因为哭过却得不到回应,在绝望中逐渐退化了本能,异化为麻木的“独立”。
图片来源:视频号@吃瓜群众小脑斧
张爱玲有句话:“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联想到这世间还有着无数个“绝望婴儿”,一时竟不知从何反驳。
2.荒唐的“伪独立”教育
《少年说》里有一位叫陈沛然的女孩,从小就被妈妈要求独立,甚至难过害怕找妈妈时,也被要求坚强勇敢。
因此,她早早就能做很多事——4岁自己带表妹玩,一年级独自上街购物,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在《少年说》的舞台上,这个“独立”的女孩却说:“妈妈,我特别没有安全感。”
图片来源:《少年说》
但妈妈的回应,依旧带着一贯的严厉:“安全感只能靠自己,用爱无法弥补。”
在推崇“独立自主”的当下,不乏像陈妈妈这样步入误区的“虎妈狼爸”: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过早逼迫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人为制造困难,“没苦硬吃”,让孩子独自克服。
但揠苗助长并不是真正的成长啊,只是让孩子一个人,疼了一次又一次。
3.错误的沟通方式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问题,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
强势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被控制与被忽视,从而选择封闭自我,独自面对挑战。
知乎上有个问题:怎样和强势的母亲交流?其中一条高赞回答便是:无法沟通的时候,不沟通或许是最明智的做法。
而另一些父母,由于眼界与学识有限,或是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当子女遇到挑战时,不要说实际的引导帮助,连言语上的支持鼓励都罕有,甚至还焦虑、抱怨、负能量爆棚。这种无能感,逐渐消耗孩子对他们的信任,早早便知道了“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03
过早独立的孩子,一生都不太快乐
电视剧《都挺好》中外表强势独立、内心挣扎矛盾的苏明玉曾给大家留下过深刻印象。
她品学兼优,却从来没有被宠爱过,18岁后便与家庭断绝了经济往来,幸好遇到伯乐蒙总,最终成为都市金领。
但无论事业上多成功,仍然会在独居的大房子里痴痴地发呆、回忆,会因为亲人的几句话躲在车里崩溃大哭,会在夜里撕心裂肺地喊叫,会在醉酒后脆弱得像个孩子……
强大如她,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有多少人一生都在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里淌血、溃烂。
2010年11月,一段视频在全网爆红。
视频中,小男孩赤着手,娴熟地将黑鱼拍死、称重、刮鳞、挖胆、装袋,一气呵成。
图片来源:视频号@梧桐春
彼时,这位被网友戏称“杀鱼弟”的孩子才10岁。
因父母忙于生计,作为长子的他,不仅要打下手,还要照顾5个弟弟妹妹,不可谓不独立。
但人生并没有因为这种“独立”而好起来,八年后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却是和“百枯草”“自杀”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长年累月默默承受着家庭的压力,不被父母重视和关爱,生活没有一丝希望的他,只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控诉父母对自己的残忍。
一位北大教授曾经指出过早独立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过早的独立会增加焦虑和恐惧感,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过于顾及他人的感受和评价,对自己的感情感到麻木,对他人冷漠,而这种情况是不可逆的。
这类人,即使收到礼物,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如何报答。”
04
真正的独立,是被爱滋养后产生的
中科院侯瑞鹤博士曾说过:“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
若希望孩子独立,父母不应该推开他们,而应该:
1.尊重客观成长规律
蒙台梭利教育把人的成长分为四大发展阶段,整个人生要真正实现独立需要24年的时间。
0~6岁婴幼儿期:生理和个性的独立
6~12岁:儿童期智力和大脑的独立
12~18岁:青少年社会性的独立
18~24岁:青年成熟期精神及道德的独立
在不同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能力,父母应从实际出发,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体验中收获乐趣和自信。
2.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
在哈尔滨,有一名先天失明的女孩——高雅,她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每天都能独自上学,不需要任何人帮忙。
图片来源:视频号@明星前线娱乐
但她不知道,为了帮她走好这386米、96级台阶,妈妈做了无数“功课”:盲人上街的注意事项、上学盲道的情况、迷路等应急事项等。还会在每天早上,开心地和她说“再见”后,悄悄地跟在后面。
图片来源:视频号@明星前线娱乐
锻炼孩子独立,并非留他在黑暗世界中自行摸索,而是化成看不见的守护神,默默支持,直到孩子用自己的脚去丈量世界。
3.重视孩子的精神独立
独立包括生活独立和精神独立,后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