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悟时
跨学科无界限的个人成长类知识分享和实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悟时

为什么马克思理解不了打工魂?

悟时  · 公众号  ·  · 2020-11-23 01: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打工人打工魂」的话题前阵子在网上很火,它折射出打工族的处境以及他们自嘲的态度。

最近我看到著名学者杨照在他的专栏《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里,特别谈到这个话题。

他说,如果马克思活在100年后的今天,一定对这个现象很困惑。

马克思在他学说体系里,对资本主义的问题做了系统论述,其中一个就是所谓「 劳动的异化 」,即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

他如果看到「打工人」这个词,会瞬间反应过来,今天你的劳动仍然是被异化的,因为你自称「打工人」而不是「创造者」。

虽然付出了劳动,制造出了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但当中并没有多少可以称为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更关键的是,你没有得到从创造本身获得的满足。

不然你不会自称为「打工人」,也不会用各种方式让自己加油、逼自己勤奋自律了。

1.创造的社会

马克思坚信,人有创造的本能,因为只有创造能够让我们感觉自己活得像一个人。

从事真正的创造时,你会不知疲倦、甚至有时候会废寝忘食,因为你在创造你非常在意的作品。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那样的时刻。

马克思的起点,就是认定了我们既然都是人,就应该去追求那样的生活,而且我们应该努力去建立那样的一个社会,让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创造者,而不是所谓的打工人。

于是他一方面批判资本家剥削工人,另一方面批判在资本主义下,人和劳动被异化了,劳动背离了创造的本能,人变成了工具而非目的。

因此工人阶级应该反抗,而这反抗想要达成的结果,当然是一个让所有人成为创造者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劳动不再停留于谋生这个层次,而是上升到创造的层次上。

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清楚,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些源动力、那些科学技术,都绝对属于创造层次,而不是谋生层次。

杨照说:什么样才是美好的社会?就是每天在得到了你要能温饱的基本价值的生产条件下,你还有5小时去做一个创造者,去追求那种能让你呼呼如狂、废寝忘食的那种事情。

马克思相信这种热情追求所创造的,不仅对你个人也对社会有更大价值,因此你会为你的创造感到满足。

因此,这样一个人人都是创造者的社会,生产力将会进一步释放提升、社会财富大大增加,而生产关系也不再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这即是马克思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图景。 (当然里面还涉及更多论述,篇幅有限无法展开)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你会不会认为马克思天真了?

显然今天你面对的现实,好像分分钟都在打脸 。你的经验中,并没有多少人乐于自己在做的工作,你的生活好像也不是这样。

那种人人都是创造者的社会,听起来特别理想化、就像空中楼阁一样。

这非但不现实,而且似乎永远无法实现。

2.生产力悖论

按照马克思所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那么生产力的提升会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

而这,就是为什么说马克思理解不了你的原因! 因为,这情形怎么会发生在生产力大飞跃的时代!?

想想看,100年前没有社交网络、电商、手机、互联网、更没有电视、空调、地铁飞机……

所有这些黑科技,马克思在世的时候都没见到。
近百年科技和生产力的大暴发在整个人类史上都是罕见的,是马克思时代难以想象的。

现在跟过去比,以前可能10个农夫一直不断辛苦耕种一块地,现在只要一个人用机器,花1/3的时间就足够了,为什么?

马克思其实早就说清楚了,在资本主义所刺激出来的工业化过程中, 科学征服了自然,于是必然会解放大量的生产力。

如果用 马斯洛 需求金字塔来理解,当一个社会生产力提升以后,谋生需要的时间就会减少,基本的生存和安全感会得到保障、然后人们的需求会逐渐上升,最后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出现「自我实现」的需求。

于是,人们会自发的去发明和创造。某种程度上,当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开始进入这样的层次,似乎也就差不多等于共产主义阶段了。

吊诡的是,今天中国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出现了,但生产力被解放了吗?解放的生产力去从事「创造」了吗?

好像都没有!

「打工人打工魂」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的,似乎是更长的劳动时间、和没有意义的枯燥工作。

「上班996,生病ICU」的段子也曾有一段时间霸屏、如今社会在高速运转、我们看到的是各行各业都有这样忙碌的打工人。写代码的自称「码农」「IT民工」,白领自嘲为「社畜」、小孩子淹没在作业和课外辅导里。

今天社会氛围,表面上是一种全民进取上进的心态,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力争上游。

但背后似乎同时意味着更多的焦虑 ,怕自己跟不上趋势,会被将来更多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AI取代,到时候面临的是失业和被淘汰……打工人的处境似乎会越来越惨。

生产力提升了,但工作没有创造性、工作时间没有减少,而且工作稳定性还丧失了……

我们看到的是,「劳动的异化」没有变, 生产力的提升在这个层面上,似乎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可能的回答

所以,你其实意识到了一个真正重要的大问题,我把它称为 「生产力悖论」

我相信所有人意识里都曾经冒出这么一个大大的问号。

生产力巨幅提升的今天,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还会如此忙碌?

杨照也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是马克思,他恐怕也很困惑,理解不了「打工魂」这个梗。

明明按照刚刚马克思的理论,我们现在在科技的解放底下,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的洗礼之后,明明可以利用征服自然而得到的这么庞大的生产力,这么多机器和外在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去生产, 你哪里还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单纯的打工上面呢?

如果现实情况不是这样 ,我们是不是应该动动脑子去问为什么?你能不能解释为什么?如果不能,为什么不问?为什么不去追究?

杨照说,打工人要加油,第一个,是要努力摆脱打工人这个身份,转型成创造者。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还是一个「打工人」而不是创造者?

问题在哪?是因为我自己的问题吗?还是资源分配制度、或者其他地方,毛病出在哪?

下面,我对杨照这个问题,以及对「生产力悖论」尝试做出一些可能的回答。

(特别说明:我首先排除了具体的打工人的个人因素,着眼点在社会层面。因为打工人这个现象并不是少数人的现象,其实就我们所知大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有打工人心态。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恰恰和马克思的理解相悖。)

问题有几方面,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没有纳入考虑的一些问题。

  1. 福利分配
  2. 人口和寿命
  3. 创造的异化
  4. 反生产力

首先,是福利分配问题。

生产力巨幅提升,这是宏观来看的,通常意味着用于维持温饱的人均劳动时间应该会降低。

但「人均」常常是一个陷阱 ,无数事实提醒我们,社会中的多数人可能「被平均」。 如果 马化腾搬进贫民窟 ,那么该贫民窟的人均GDP恐怕瞬间翻千万倍,但这个人均GDP飙升一点都不意味着贫民窟的人有任何改善。

也就是说在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情况下,生产成果也同样有可能因为各种分配问题, 被垄断、窃取或资源错配 。即使不是这样,在 自由市场 的状况下,依然会出现财富分化的马太效应。

从长远来看,若不能采取相应的 福利 政策,让科技和生产力的提升真正惠及多数人,那么社会上辛勤打工谋生的人就不会减少。

进而马克思所预言的,大量被解放的生产力从事创造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清华教授秦晖提出「 负福利 」的概念,认为过去因为国内常常警惕欧洲福利路线,而且出现征税提升后,很多福利却照顾强势者、提供给权贵阶层的情况。 一定程度造成了比零福利更加不公平的再分配政策。

如果真如秦晖所说,我们或许从中找到了造成今天更多打工者集体自嘲的重要因素。也找到了马克思所没法解释的一些问题。

第二,人口爆炸和寿命延长。

达尔文很早就说明了,任何物种都有 过度繁殖倾向 ,世界人口在这100年内史无前例的飙升。

换句话来说,生产力的提升,一部分用在了解决新增人口的生存需求上了。就像农业革命出现以后, 新技术拓宽的生存空间被迅速膨胀的人口消化了。

从世界人均gdp的发展曲线来判断,人均gdp这近百年是上升的,因此新增人口并没有完全消化掉生产力的提升。

另一个问题是人类寿命延长。寿命延长,意味着一个人在其具有劳动力的年龄段里,要负担更多的维持老年生活所需要的劳动,也当然会消化掉一部分生产力带来的提升,把人的劳动更多地锁在谋生层次上。

第三,创造的异化。
这是我对马克思「劳动的异化」的补充,我称之为「创造的异化」。

即过去任何一种创造,当它推广普及以后,虽然短期内会造福社会。但很快,从事它的人会适应这个工作,使得这项创造变成普通的无聊工作。

于是从事这个创造的人,依然会认为自己是个「打工者」,比如自嘲为「码农」的程序员。

这个更麻烦,它说明再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同样会被异化,直到你对它毫无热情。比如今天有多少新媒体小编会满足于自己的工作?

第四,反生产力。
我们为了提升生产力,发明了很多工具,但是这些工具,是否真的提升了生产力呢?

比如人类发明了汽车,汽车比马车快了很多。但若要算上总的投入时间,再来计算速度的话,可能会出乎意料。

这些投入时间包括:(1)为了挣出买车钱而花费的工作时间;(2)为了支付保险、维修保养、汽油费用和罚单而花费的工作时间;(3)为了挣出前两点所需要的钱,开车去工作时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包含堵车的时间)。

天主教神父伊凡·伊里奇就为美国国内的汽车算过这笔账。结果, 美国汽车的真实平均速度才刚刚达到每小时6公里,也就是步行的速度。

再举一个例子:

以幻灯片为例,过去,一场报告是由一连串被流利表达的论据组成的。随着1990年PowerPoint的面市,千百万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助手,突然开始将无数的时间花费在PPT上,只为添加耀眼的色彩、古怪的字体,以及看似有趣的翻页效果。 由于大家突然都开始使用幻灯片,所以它的视觉冲击力很快便消失了,对幻灯片的投入净利润为零。这就是典型的“军备竞赛效应”。

伊里奇将这种效应称作「 反生产力 」。

以上案例出现在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策略》书中。

我认为它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却体现出过去马克思学说体系中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我认为这无望的宣告了一件事情 :生产力这个词,我们不再能简简单单的理解为它是高了还是低了。它的高低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 不同的生产力是可以相互抵消的。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说法有「 黑色产业链 」等等,它说明生产力和生产,不见得都是正面效应的。

道理有点像那个笑话 :甲乙两人在路上见一坨屎,甲说你吃了我给你一亿,于是乙吃了。走着走着又遇到一坨,乙说你吃了我给你一亿,于是甲吃了。

结果甲乙两人财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靠吃了两坨屎,为国家创造了2亿GDP……

综上,仅靠「加油打工人」这样的安慰,什么都解决不了。而且我们无法确认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更多人被迫打工谋生这种情况就能解决。

即使一些打工人靠个人努力、提升技能或从事创造,从而摆脱了打工的状态。

但从社会层面看,如果福利和分配问题上不作出调整,它改变不了绝大多数打工人的状况。马克思所预言的大量被解放的生产力从事创造的情况也绝不会发生。

当然我更想说的是, 每个打工人天生都有「创造魂」而不是「打工魂」

但内卷、过度竞争和福利不够完善的环境里,奢谈创新创造是不可能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