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前一段时间“中华诗词大会”和“才女”武艺姝的走红,古诗词的地位重新被审视。老生常谈的“读古诗词有没有用?”又重新登上了各大社交网络的舞台。
谈有没有用,关键是要看怎么理解这个“用”字。
在被成功学荼毒的当下,这个“用”字被通常被理解为,能不能直接让人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也就是说,“读古诗词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的真实意指是,在所有人都很忙的当下,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读古诗词,到底能不能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更显英雄本色?
于是,关于古诗词,最常被提起的有两个功用:
其一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古诗词多了,会文雅,会博学,会有才情,会招人喜欢。
但其实,这是极不靠谱的事情。才情也好,个人魅力也罢,并不是光靠读书就能够具备的,否则也不会有“酸儒”、“腐儒”、“书呆子”之类的词语。
所谓的人格魅力或者说气质,来源于生活历练和全方位素养的提升,阅读仅仅占到其中的一个小部分。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你更有气质,但不会决定你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古诗词至少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其二,是所谓的让表达更为晓畅、洗练。常被提及的例子是,如果你没有文化,看到大海只会说“我靠,好大啊!”看到长城只会说“我靠,好长啊!”但背了古诗词,就懂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懂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其实这也很难实现。因为抱着这种功利目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强读和强背古诗词,是很难感受到诗词的精华和内涵的。理解不了精华和内涵,也就没有办法活学活用。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在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时候都能够随口就念上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
为什么所谓的古文功底一般都是“幼功”,因为那是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由内而外体现的。只有真正的“读书破万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这不是成功学式的急功近利能够实现的。
那,读古诗词到底有没有用?
有。
有人讲好的诗词有音律美,有人讲好的诗词有视觉美,说到底,都在强调古诗词所带来的“美”字。理解这个“美”字不需要什么美学上的解释,说白了,就是让你感觉很舒畅。
这种舒畅可能是说出了你胸中郁结的块垒,也可能是精准地做了个吐槽,还可能是让你释放了事业不得志被小人排挤家庭不和谐老婆跟别人跑了的忧伤。总而言之,读古诗词通常能够让你感觉舒畅,得到情感的释放。而在释放后,内心世界会获得片刻的安宁。
所以,读古诗词不能让你月薪翻倍,也无法让你在买房的时候底气更足,甚至无法让你在跟女朋友吵架的时候占到先机,但古诗词中丰沛的内涵,能够帮助你达致物我之间的平衡,能够让你更好地、更细致入微地体会这个世界。
事实上,之所以有人说读古诗词没有用,其原因无非是在事事都要强调有用的今天,我们对“用”的衡量标准,已经变得太过单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