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条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一条

巴黎狂欢季落下帷幕,还要分享一些出海“摘金”的故事

一条  · 公众号  · 视频  · 2024-08-12 07:55

正文


昨天,巴黎赛场落下帷幕。
17 天,32 大项,329 小项,

世界各地的人们或是相聚巴黎,

或是同时守在屏幕前,

共享激动人心的摘金时刻。

“不仅仅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

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种族,连接人心的力量。”

资深媒体人杨澜如此描述运动盛会的精神内核,

不止于运动,更在于文化层面的交流。

赛场内外的巴黎,
都真正成了关于文化的流动盛宴,

四处能见到来自中国的艺术、美食、美酒……

盛况背后,是无数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

一条记录了其中三组人物,一起来看看

他们如何推动海内外文化交融的故事。
90 后的刘雯雯,是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由于难度系数超高,唢呐博士的学位在此前几十年都无人问津。

刘雯雯在澳洲新年音乐会上表演《百鸟朝凤》
七年前,还是学生的刘雯雯,成为首个带唢呐出海悉尼歌剧院的演奏者。一曲《百鸟朝凤》融入了祖传的唢呐咔戏,模拟出人声和动物鸣叫声,惊艳了全场观众,演出视频随后在国内外网站疯传。“大家都说我们去炸国外场子了,还挺有意思的。”

刘雯雯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唢呐世家,家族从明末清初承袭唢呐,至今已 400 多年,她是第 13 代。堂兄弟姐妹们早就选择了看起来更有前途的专业,她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走向国际。

“那时候才突然感觉到,原来世界这么大。”首次登上国外大型歌剧院舞台的经历,让她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也愈加坚定了,要带着中国的音乐文化,去到更广阔的世界。

唢呐创新曲《日与夜》,

唢呐音色融合钢琴和大鼓,形成爵士曲风
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唢呐已经在中国回响了几千年,被许多人贴上“乡土”和“传统”的标签。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刘雯雯下了很多功夫,每次登台都穿礼服,让大家知道,唢呐是华丽的、优雅的、有很多可能性的。

她从小听流行乐,也迷恋过摇滚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创新,比如将唢呐与爵士钢琴、爵士鼓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多元碰撞中,为唢呐的国际化创造土壤。

刘雯雯带着唢呐漂洋过海,演出足迹遍布法国、美国、俄罗斯等 20 多个国家,与法国尼斯交响乐团、圣彼得堡国家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进行合作演出,让全世界更多人听见唢呐、重识唢呐,也重识中国音乐。

“我带着唢呐站上了国际舞台,和世界各地顶级的指挥家、一流的乐团合作,这是对唢呐发展最大的肯定。世界音乐文化中一定要有中国音乐,不然是不完整的。”
法国人 Vincent CAZENEUVE 有个中国名“文森·漆”。漆是他的姓,也是他用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大漆,又称中国漆,一种天然树脂涂料,由漆树液加工而成。
在法国的艺术学院读书时,文森看到以大漆为材质的创作,对这种不太常见的材料产生了兴趣。他了解到,中国是大漆最好的产地之一,拥有源远流长的漆艺文化。

在重庆的工作室
中国漆艺的出海,带动了这位法国漆匠的“反向出海”。30 岁那年,文森毅然孤身离开家乡,先后前往四川、重庆向中国漆器大师学艺,在重庆山里建立工作室、定居、成家,过着农民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一待就是 17 年。

“钢铁、石头,这些东西不能激发我的灵感,它们好冷。漆是热的,当你触摸漆的时候,就像触摸皮肤一样。”掌握了中国的大漆工艺后,他终于觉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材料。

大漆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制作竹简、食器、装饰画等;漆画则属于当代的新生艺术门类,和金、银、蛋壳、贝壳等材质一起入画;而文森进一步冲破了平面、材质、形态的框架,将大漆与竹篮、米袋等乡村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融合。当古代技艺植根于现代生活,中国的传统漆艺,在文森手里变“活”了。

他扎根当地文化,把创作当成一场修行,花几个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一个觉得完美的作品。如果需要运用新材料,比如夏布,他就去重庆荣昌,先跟师傅学会夏布编织技艺,几年后才用到作品里。

从他的作品里,能看到鲜活的巴蜀日常,这是与当地文化深深融入、密切交流,才能实现的成果。

文森·漆在展览现场
近几年,文森·漆已在中法两国多次举办个展,作品亮相多个美术馆和画廊。带着创新的作品,他再度从中国“出海”,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并爱上漆画和中国的漆文化。

即使孤身一人前往异国他乡,也要寻觅所热爱艺术的真谛,去创造,去传播,这大概既是文化出海的“因”,又将继续为之结“果”。
最近,巴黎的装饰艺术博物馆中,展览“新生万物”带来了一场中国非遗文化的盛宴,100 多件非遗创新之作,涵盖了陶瓷、纺织、茶叶、家具等近 10 个领域。策展人之一是资深主持人、媒体人杨澜。

图源 @杨澜 微博
展览呈现了多种承载着华夏文明的传统技艺,如花丝镶嵌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同时还运用了多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把古老的非遗技艺和中国历史都展现得更为鲜活。

法国各大博物馆馆长,以及许多明星、艺术家都慕名前来参观。

实际上,助力中国文化的出海和表达,一直是杨澜努力的方向。她曾在主持人事业鼎盛时期,暂别铁饭碗出国留学,就是要了解世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图源 @杨澜 微博
展览期间的中法之光晚宴上,杨澜又携手大厨“大董”董振祥,与青岛啤酒一起,呈现了一场“摘金宴”,呈上四道原创主题菜肴,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品佳肴,共饮琼浆,共品中国文化。

四道菜的菜名很有意思,都隐含着“摘金”的祝福;创作灵感来源于四款青岛啤酒,将其个性突出到极致——

力“鸭”群雄,是中式传统名菜烤鸭,当它搭配上用百年酵母精心酿造的 1903 啤酒,相得益彰,每一口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风味,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时空的长河。

“蚝”气冲金,选用时令的新鲜生蚝,唤醒味蕾的活力,再搭配青岛原浆啤酒的纯粹鲜味,一拍即合,让鲜美之感层层叠加。

“鲍”揽桂冠,则是一道以鲍鱼为主要食材的中西风味融合菜,配着奥古特 A 系列的精致与商务风范,能感受到焦糖的醇厚与玫瑰的芬芳在舌尖上的不期而遇。

“牛”转乾坤,选用顶级牛肉,不惜时间精心慢炖,再配以经橡木桶陈酿的一世传奇佳酿,让每一滴都凝聚了岁月的精华。这种醇香而浓郁的口感,与慢炖的食材完美融合,余味悠长。

酒为灵感,文化为媒。今年是中法文化大年,两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是共通的,佳肴与佳酿无需言语,它们是跨越国界和文化的桥梁。在舌尖上,它们将人们紧紧相连,无声地传递着各自的文化精髓,共同构筑了一场味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聚一堂,为美酒和美食而干杯,为健儿们的摘金时刻而干杯,为包容开放的心态而干杯。

中法之光晚宴上,素有“法兰西玫瑰”之称的演员苏菲·玛索,盛赞杨澜为文化交流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我今天充满感动。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让艺术家的心灵相遇,也让中国文化的心遇到法国文化的心。”

作为中国酒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青岛啤酒“出海”的身影愈来愈瞩目。漫步巴黎街头的百货商店,熟悉的青岛啤酒让身处异乡的国人感受家乡味道,也向世界展示着不一样的中国魅力。
1906 年,仅诞生两年多的青岛啤酒一举赢得了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奖,让啤酒这一舶来品成功“反向出海”。此后一个多世纪里,青岛啤酒更是在欧洲举办的各种权威酒类评比中屡获奖项。

这个 121 岁的中国啤酒品牌,已经远销到 120 个国家;而越是走向世界,就越是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探索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

中法建交 40 周年纪念日时,青岛啤酒作为中国企业代表之一,因“对促进法中两国的经贸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所作的贡献”而受到表彰;

到如今中法建交 60 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之际,青岛啤酒发起的 #共摘金宴世界# 摘金宴获得成功,持续为跨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杯啤酒,不仅仅可以成为中国啤酒的象征,更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桥梁,以及连接友谊的纽带。

其实,无论是酒文化、美食文化,还是体育竞技文化、艺术文化,都有其相通之处:

着眼世界,联通世界,承古拓今,多元共生,塑造我们更包容开放、更好的人类世界。

广告

点个在看,以交流跨越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