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鸣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著有《北洋裂变》《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底稿》《历史的坏脾气》等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字力场  ·  小红书上的年轻人,用「户外」对抗牛马命 ·  3 天前  
中产先生  ·  业内爆料:直播带货,没良心就可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鸣

阴盛阳衰为哪端?

张鸣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6-12-10 08:54

正文

                               

                                   

有消息说,今年安徽上线考生中,女生占85%,后来又证实,女生比例没那么高,但是依然比往年高多了。其实,这种情况,想必不仅是安徽一省如此,依笔者在大学里教书的经验,自从大批的独生子女进入校园开始,阴盛阳衰的苗头就开始出现,近几年是越来越厉害,一个班三、四十个人,比较出色的,基本上都是女生,保研的比例,也是女生高过男生。按道理,目前中国的人口比例,属于男女失调,男生的数量要大比例地超过女生,而高考上线男女比例如此“倒挂”,真是令人怵目惊心。在以往男女生比例相近的时候,女生人数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下降态势,小学最多,初中次之,高中则大幅度减少,到了大学就更少,研究生层次,尤其是博士阶段,女生跟稀有动物一样。而现在,则有大有倒过来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男生怎么啦?

有教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现行的考试体制有问题,高考主要是知识型的考试,所以,比较契合女生的思维方式。这种解释,很有为男生开脱的意味,其实未必。试想,中国的考试体制,一直如此,从前比现在更加僵化,现在经过改进(虽然改进不多,毕竟有所改进),多少有了一些测试综合分析能力的内容,怎么男生反倒每况愈下,大幅度退步?事实上,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已经进了大学的学生,女生在综合分析,开拓思维,甚至创造性方面,一点都不比男生差,女生的优势,相当实在,并非借了体制的光。

如果要找男女生的差距的话,我倒认为,在学生的责任心总体下降的大趋势下,相对而言,女生要比男生在这方面往往有比较大的优势。当女生学习成绩不佳的时候,多半会有负疚感,感觉对不起父母,而男生则往往表现为无所谓。当然,男生的无所谓,也有某种“优势”,就是他们在面临学业跟不上的境地时,较少选择自杀,而女生因此而自杀的比例显然要高得。

近年来的职业经历,对我刺激最大的是,我们的学生责任心的缺失,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无所谓一族更可怕》,其实,文中说的“无所谓一族”,在我的视线里,都是男生。很多一进大学就沉缅于网络游戏里,成天游荡在大街上的男孩子,别说跟他们谈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就是生他养他的父母(多数人的父母其实生计相当艰难),他们也无所谓,光宗耀祖就不必说了,就是凑合毕业,能找个工作,别让父母操心,都做不到,一些富裕的城市孩子,甚至用他们父母的话来说,是家长在上学,不是孩子上学,每到学期末,家长就要出面打点,好让孩子好歹得个及格成绩。无论是中途退学,还是勉强毕业的,找不找工作,无所谓,就靠父母养着,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都没有。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相当多的男孩子,完全可以称之为垮掉的一代,除了网游、追星、泡妞,一所所能,万事不在乎。当年西方垮掉的一代多少有些反叛,有些标新立异,而我们的这些宝贝,则连这点心思都懒得有。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不能辞其咎。现在的家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养育心理,多半不对头,有点变态,因为万一失败,则全军覆没,孩子没有玩伴,处在大人的包围之中,心态也会发生变异,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娇自己。由于传统的思维惯性,人们对于男孩子有意无意地会更看重,因此,凡是养男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宝贝或者说娇惯程度,一般要高于女孩子。

中国的家长肯定有地区和文化的差异,但娇惯孩子的方式,却惊人地相似,就是拼命让他们学习,别的一概不管,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用他们做任何事情,也不对任何事情负责,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多数家长都在教孩子自私,自己顾自己,不教孩子合作、助人,生怕自己孩子在竞争中落后。从生物学角度,灵长类雄性的对后代或者说家庭的责任心原本就差,如此家庭教育环境,无疑大大强化了这一趋向。而我们的学校,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原因,一般不会在培养责任心上着力,为了升学率,往往把学生之间的竞争,强化到极致,恨不得把家长拴到学校,跟他们的孩子一并读书,家长会频繁召开,连孩子带家长,座位都按成绩排列,孩子之间的竞争跟家长间的竞争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每日每时的压力。显然,对于更加娇惯的男孩子来说,这种压力的确是太大了,加上对于男孩子而言,外界的诱惑,比如网游,要来得更大一点,于是,我们的男孩子,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事情已经到了整个社会需要加以重视的地步——SOS!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