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没有感情,不是
指设计师做的方案死板、平淡无奇。
而是在“撕逼”盛行的互联网公司中,设计师必定需要与运营、产品和技术同学进行各种协同。
美不美、好不好用本身就具备主观性,谁都可以说几句,而人一多、协同一多,自然就容易发生小摩擦。
所以今天想聊聊技能以外的事,谈谈如何在职场做好“无情绪协作”。
毕竟,专业不仅仅体现在手法和技能上,处事方式与成熟的职场心态,也是往上走、走得久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职场不是交朋友,更不是过日子,一切如商场 —— 利益最优先。
一般也很少见到职场上真的骂爹骂娘、人身攻击的。大多是声音大、口气差、强盗逻辑、翻旧帐的主。其实这些,还算好对付的。
最难的一点,是我们要时刻避免投入情绪,尽可能关注在事情本身的解法,而不是当下的感受。
什么是感受?
他怎么这么说话,一点也不尊重我们设计师的判断;
他到底有没有听我说话,这问题我之前就解释过了,怎么还要纠结?
之前评审过的设计怎么又要改,什么还明天就要?
让鬼去给你做吧……
的确,好的沟通应该是平等、同频道、共利益的。但不幸的是,尤其在大公司,每个人都有自己 KPI 和私心,确实很难处处为别人考虑。如果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慢慢把讨论的焦点从事情本身转移到了沟通方式上。
所以,在发飙之前,让自己冷静5秒钟,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需要吵这一架,是不是真的需要呛对方这一句,有没有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设计师和合作方产生了意见分歧时,有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叫做“矛盾升级”。也就是一个问题,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时,就让双方的老板去进一步沟通。
在我眼里,“矛盾升级”属于核武器,威慑威慑还行,但真用起来,必定两败俱伤。
朋友是设计师,最近年中考核,但是上半年负责项目最终上线数据不好,失败下马。而在项目中,他和一个合作的运营同学,就方案、协作方式上有过多次不合与争吵。这下可好项目失败了,对方正准备参朋友一本,状告老板设计师不给力,给项目组拖了后腿。
朋友原计划还之彼身:你投诉我?那我也向你老板投诉你不给力、不好合作,项目不行又不怪我一个!
我给他的建议是:
千万别这么做
。
没有用过“矛盾升级”这个核武器的同学可能不知道,往往这招用了之后,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各打五十大板。
老板是成熟的老板,小孩子打架叫他一起加入或者当裁判?除非你能证明100%对方过错,自己零过失,不然老板绝不会直接参战。
退一万步,即便都是对方的过错,你有没有做好配合、辅助的工作?有没有帮助对方避免过错的发生?如果没有,怕也是犯了没有大局观的错。
因此为了避免以后的合作不便,保持团队之间表面的和谐,理智的两位老板一定谈笑风生一把:“我看我们没什么核心矛盾。”
下属是帮老板解决问题的,也许你可以借助老板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但绝不能制造问题。
那么,好的做法是什么?
你可以私下约运营同学喝杯咖啡,告诉他项目已经失败了,其实不可能是个人因素导致的。如果我们意气用事把问题升级到老板那边,最终只会换来各打五十大板的结果,即便我被多打几板,对大家的年中绩效也都不好。
我们不如花点时间,看看失败的项目里有没有可以沉淀的经验,和新的机会点,换个角度和老板复盘一下。协作上的问题我之前确实做的不够好,我们可以订一些合作规则和流程,后续就不会有问题了。
理智的对方…应当不会拒绝这种交易吧。
怕是每个人都有吵架过后独自琢磨“刚才我要是说xxx就可以反驳他了”的经历吧?放在工作中,也是一样。
曾经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合作,当时应该他完成的工作出现了疏漏,对项目正常上线可能会有较大影响,并且也严重拖慢了我的工作进度。为此,我熬夜帮他“擦屁股”。
其实,内心我是有槽想吐的,真的就是因为他的过错,害我加班,害我被老板骂。
但当时转念一想,算了……利益优先利益优先。
这个印象和念头虽然当时没有爆发,但却就埋在了心里。
在和自己熟悉的同事吃饭时,我就没忍住吐槽了那个合作的同学不给力。甚至心存报复,在第二次、第三次合作中,对他的小过错不依不饶。
于是,闲言闲语传进了别人的耳朵,细节上的执拗也在你身上留下了小心眼的标签。
“如果当时的问题在当时就面对面解决了,说清了,该多好。”
另外,大家一定要小心,如果被安排做一件你不想做的事,请先好好分析下有没有可能不做。
如果没可能不做,请收起絮絮叨叨的嘴,不要在人前碎碎念,觉得自己多么不爽。因为…你最终还是要做这件事,却给人留下了不情愿做的印象,真正变成了吃力不讨好,非常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