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陈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文|陈卿美
中国人学英语,最少学了二百年。有痛苦有欢乐,痛苦自不必说,欢乐的是,中国人反过来也改变了英语,甚至有些经典句子还被英文词典收录。比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还有一些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如no zuo no dai,“不作不会死”。
二百年来,一部中式英语史,就是一部外国人抓狂史。同是抓狂,相比现在,清朝的老外痛苦程度更高。
晚清初期的英语,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东英语,一种是洋家浜英语。广东英语是中国最早的英语,缘于通商需要,这种英语混合了葡萄语、马来语、粤语,是一种杂交语言。洋家浜英语又是广东英语的变种,是上海租界的一种特定产物。这两种英语就是晚清时期的中式英语,虽说也是英语,但与老外交流起来仍困难重重,甚至鸡同鸭讲。
清朝人的英语学习手册
据《中国近代通事》一书记载,1850年,美国著名传教士丁韪良到中国宁波传教。因为语言问题,丁韪良经常处于懵逼状态。一天,在大街上,某个人跟他说;“Assay,Sopse wanchee tail Pidgin?”丁韪良没听懂,琢磨半天,难道是向我卖鸽子?原来他把Pidgin听成了pigeon,tail则是尾巴的意思,丁韪良又认为这是中国人在使用量词,就像数牛用量词“头”,数鱼用“尾”一样。“尾”、“鸽子”,这些单词放到一起,自然让丁韪良认为是对方跟说鸽子的事。
丁韪良感到莫名其妙,与对方反复确认。最后闹明白了,原来是对方问他是否需要裁缝,有什么裁缝的活计。“I say! Suppose you want to tailor business done,here I am。”对方把I say说成了Assay,Suppose说成了Sopse,want to说成了wanchee,tailor说成了tail,而Pidgin就是“事务”的意思,也是洋泾浜英语的代称。丁韪良由于受到鸽子pigeon一词的影响,根本无法联想到“裁缝”。
这种事情在晚清时期非常普遍。美国商人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记载,外国人初到广州,双方往往无法交流。中国人自认为英语很好,但外国人听不懂。外国人说的英语,中国人也听不懂。当中国人向你告辞时,会说“My chin chin you”。而chin则是下巴的意思,与别人告辞,为何这样说,外国人搞不明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你好How do you do!——Can do
谢谢你I will thank you——Cumsha
没关系Never mind——Muskee
相信现在的中国人读了这些中式英语也会抓狂。在史料中,没有给出词语的来源,具体为什么这样说,谁也不清楚。卿美兄根据有限的英文知识猜想,把谢谢说成Cumsha,或许是从Cumshaw一词演变而来。Cumshaw的意思是赏钱,有给小费的意思。给小费当然要谢谢啦。
外国人在懵逼、抓狂的同时,也有人认真进行了研究。1833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来到中国。他对中式英语非常感兴趣,多次发表文章,评论此事。同时,他还热衷向外国人介绍中式英语,甚至将详细对话都写了出来。比如在一个小商店里,伙计与外国人是这样对话的。
伙计:chinchin,how you do,long time my no has see you
洋人:ican secure hab long time,before time my no have come this shop
伙计:hi-ya ,so,eh, what thing wantchee?
洋人:oh,some litty chow-chow thing,you have got some ginger sweatmeat.
伙计:just now not got,ithink Canton hab got velly few that sutemeet
以上对话,稍微懂些英语的现在中国人都知道,那伙计的中式英语味道太浓。比如好久没见你了,直接说成long time my no has see you。不过,就是这句话,慢慢成为流行,被英国、美国的英文大辞典收录。简单说,就是long time no se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