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手艺门
中国手艺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国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可爱多手工艺术  ·  多年的十字绣材料还在压箱底吗?拿出来换个方式 ... ·  3 天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剪下来的碎布边角料制作了那么多的小蘑菇,好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手艺门

42岁袁泉北漂31年:好的人生,得慢慢来

手艺门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9-10-10 12:23

正文

中国 • 手艺文创生活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手艺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源:砍柴书院 微信号:kanchaishuyuan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最近,改编自真实事件、歌颂平民英雄的电影《中国机长》未播先火,而在片方放出的最新预告片中,演员袁泉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她穿着空姐组长制服,气质优雅,只静静地站在人群里,都十分突出。


而通过倚在窗口的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在她深陷的眼窝中,带着一股迷离而朦胧的雾气,脸上写满了落寞,仿佛有无尽的心事压在心头。


有人说,看到袁泉,就会想到 “实力派” ,对电影也充满了期待。


行走娱乐圈多年,这个孤独而高冷的女子,唯一让人记起的大概只有演技。


就连黄渤也曾评价她: “袁泉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女演员之一。



2017年,一部《我的前半生》引发了一波收视狂潮。


在剧中,除了主角马伊琍外,久未露面的袁泉,也再次让观众刮目相看。


谁曾想,外表柔弱文艺气质浓厚的袁泉,饰演起独立倔强的职场女强人,竟别有一番风味?


尤其是那张裹在黑白大衣里的脸,有着不可名状的孤独和隔绝之意,真正地活出了亦舒女郎的风范。


在《我的前半生》播出前,袁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听过但完全不熟悉的名字。
所以,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就想当然地为她贴上了“翻红”的标签。


如此说的人,大概是不了解袁泉的,出道20多年,她不是“翻红”,而是从未想过让自己“红”。


虽然身处名利场,却从不张扬,若非角色需要,她宁愿永远躲在自己的角落里,享受生活的真意。


亦舒说: “做人凡事要静: 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这句满载哲理的名言,是对袁泉最好的诠释。


她就像一株生长在幽谷中的百合花,不出风头,只默默地努力,静静地绽放。


当下艺人为了博取关注度,争的头破血流,只有袁泉,不屑于追逐潮流来刷存在感,在一片尘嚣中,她显得格外明净、清透。


乍一看,袁泉似乎只是娱乐圈的一个过客,但她的演艺之路,却是高调且自带光芒的。



许多艺人在成为演员之前都会有“前身”,有的是公司职员,有的是跑龙套的,但袁泉的前身却充满了文化底蕴,她是学京剧的。


自幼多才多艺的袁泉,注定是为舞台而生。


生活里的她喜欢沉默,但只要到舞台上,她就瞬间化为一个精灵,可翩翩起舞,也可放声高歌。


1988年,北京戏曲学院附中到袁泉的家乡选拔文艺尖子,当时只有11岁的袁泉因成绩优异,被破格录取。


从此,她就独自踏上北上的列车,来到了北京学习京剧。


学京剧的日子是艰苦而枯燥的,有时候袁泉也深觉迷茫无助。
于是,给父母写书信,就成了她最好的排解方式。


有次,她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


“下星期又要板腿了,我真害怕。 基本功还是那样,没有丝毫进步。 老师说我还不够刻苦,我听了心里非常难受,因为我觉得已经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看着女儿小小年纪就独自在外求学、受苦,父母虽心疼,更多的却是鼓励她:
“泉泉,切记住,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振作起来吧!


父母的爱和鼓励,为袁泉带来了无尽的力量。


虽然在信中说苦,但是在整个学习生活中,她却是极其坚强的:
基本功每天要练习无数次,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早起吊嗓子,从不间断。


诚如泰戈尔所说: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虽然那些受苦的日子异常难熬,但却为袁泉打下了扎实的的基础。
在此后岁月里,她那优雅的身姿和会说话的双眼,都成为了她演绎道路上的基石。


学了七年京剧,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袁泉会成为大青衣的时候,不成想,袁泉却做了个让别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因为喜欢话剧,她转头报考了中戏,成为96届中戏的学生。


而这一决定,也彻底让袁泉的荧幕之路,拉开了帷幕。


中戏1996班,可谓是“星光熠熠”,甚至有人说,那届的中戏孕育出了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而袁泉也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瓷娃娃一般的外貌,和同届的章子怡、梅婷、胡静、秦海璐、曾黎、傅晶并称为“七朵金花”。


虽然一入校门就备受关注,但步入中戏的前半年,袁泉都活得很“痛苦”。
这份痛苦正源自于她内心的自卑。


“当你站在一群优秀的人面前时,瞬间就觉得自己很有差距。


最崩溃时,袁泉选择用跑步来释放自己。
从东棉花胡同跑到交道口,再到安定门桥,冲着拥挤的车流疯狂的大喊,然后,伴着落日余晖再跑回学校。


好在,袁泉并没有让自己在这样的情绪里越陷越深,而是选择用努力改变自己的心境。


当同学都跑出去拍广告时,袁泉并没有随大流,而是选择做“乖学生”,按时上课,坚持练习晨功。


因为她明白,唯有好好修炼自己,未来才不会慌乱。


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虽然不急于出名,但机会还是降临到她的身边。
大二时,袁泉就出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春天的狂想》。


影片中,她一出场,面含微笑,目光清澈坚定,一手敲鼓,一手夹板的姿态,既漂亮又专业。
凭借在此片中的表现,袁泉一举拿下了金鸡最佳女配角。



导演滕文骥毫不掩饰对袁泉的欣赏: “这个女孩不得了,将来一定会非常火!


后来的袁泉,确实很“火”,不过她的火仅限于“荧幕内”。


《春天的狂想》后,袁泉又出演了霍建起指导的《蓝色爱情》。
经过不断地细致揣摩研究,袁泉将剧中人物的敏感、细腻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凭借这部影片,她又拿到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2002年,袁泉又和倪萍合作,出演了《美丽的大脚》,这一次她褪去文艺范,变成了下乡支教的城市女青年,并再次拿下了金鸡最佳女配角。


出道仅仅三年,就备受认可,如果按照这个势头走下去,袁泉的未来绝对是不可估量。


然而,在风头正劲时,袁泉却再次“抽身而退”,在2005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利,转而投身到自己最爱的话剧舞台。


对于这个选择,袁泉的答案是:
“舞台才是我的毕生所爱,每天除了读书上课,我想24小时住在剧院。


木心曾说: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


袁泉最难得可贵的就是,她会排除外界的干扰,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 而在此后的日子里,她与话剧有了不解之缘。



相较于电视剧和电影,话剧无论是收入还是曝光度都要低很多,但袁泉还是甘愿奔赴话剧舞台。


话剧表演难度系数高,它的每一场演出都是现场直播,几个小时的表演要一气呵成,没有任何修正的机会。


同时,一场话剧要两三个小时,对表演者的体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袁泉出演《简·爱》时,就穿着10厘米的高跟鞋,整整站了165分钟。


但再难再苦,袁泉都不在乎,因为“我喜欢”。


这些年,从《琥珀》到《简·爱》,从《暗恋桃花岛》到《活着》,袁泉都奉献了无可挑剔的演技,同班同学刘烨说:
“袁泉是我们班最厉害的,我和她直接不在一个层次上。


她主演的《琥珀》,演出门票在香港三天内预售达到3000张,创下了香港话剧的销售记录。


2006年,她出演《暗恋桃花岛》,开场时她坐在秋千上,低垂着眼帘,说出了开场词:
“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安静的上海。


当年的“云之凡”扮演者林青霞正坐在台下,只听这一句,泪水就夺眶而出。


能将角色刻画得如此动人,都是袁泉用燃烧自己换来的。


只要迈上舞台,她就不再是袁泉,而是角色本身,为了演出人物灵魂,她一次又一次的沉浸其中,让自己受伤,再自我修复。


袁泉对角色的痴迷,不禁让人想起,张国荣曾对陈凯歌说的那句:
“我就是程蝶衣本人”。


因为太爱了,所以才会成魔。


在几百场演出中,袁泉倾其生命去诠释每一个角色。
出演《青蛇》时,她几乎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体力,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角色中抽离。


这些付出,也让她大满贯了话剧界的所有奖项。


《简·爱》为她赢得了中国戏剧表演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


2007年,年仅30岁的袁泉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和老舍、曹禺、田汉跻身同一行列,成为话剧史上最年轻的名人堂成员。


袁泉,是当之无愧的“话剧女王”。


对于这些荣誉,袁泉依然看得很淡:
“不争不抢,专心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令我很快乐,也很满足。


在这个经济时代,袁泉人如其名。


她淡泊名利,只低调、简单、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当你真正了解她,你会惊讶地发现,她有多沉默,就有多厉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