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上期特辑中,杜课收集了关乎疫情的内心发问。今天,杜老师先对其中的一部分稍作解答,大致以提问次序为序。
@阿墙:
看到听闻的谣言太多、误导太多、隐瞒也太多,虽然身为传媒的学子,对新闻媒体的信息也不知道什么是可以相信的而什么不能了。想要去求实,但缺乏求实的能力,看到他人在信息大潮中冲动、情绪化的言辞,想安慰又无底气。怎么办?
杜骏飞:
人的思想,像空间的维度一样,只能从高维向低维兼容,反之,则不行。
在空间上,譬如三维空间能兼容二维,反之,则不行。
在思想上,譬如成人能慰藉孩子,理性的人群能启发蒙昧者,文明世界能悲悯蛮荒社会,反之,则不行。
你有慰藉别人的心愿,真好。
那就努力学习吧:学习知识,学习思考,也要学经世致用的能力。至少是这三样。
学到何时呢?你要争取超越身边的人们。
当超越身边人时,你即可慰藉他们;或许,还能帮帮他们。
@On The Mental Intercourse:
马克思说:“没有....的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自由的每一种形式都制约着另一种形式,正像身体的这一部分制约着另一部分一样。只要某一种自由成了问题,那么,整个自由都成问题。”陈力丹老师写过一文,言论自由意味着允许说错话。杜老师,这么多年我们为之奋斗的,在哪啊……
杜骏飞:
人是这样的物种:
无论他失去哪一种自由,他都能葆有向往那种自由的自由。
据我所知,人的确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确保他的心不被囚禁。
@生生生:
为什么善良的人因挺身出战而死,懦弱和卑劣者却能活得更久?高尚的人只配拥有墓志铭吗?
杜骏飞:
高尚的人,的确未必有把握得到更好的命运。上帝给他的最大的回报,其实,就是他的高尚本身。
我还曾说过,
人世间一切尊敬,都不如夜深人静时的自我尊敬。
@念念:
杜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在微博、豆瓣等平台,一些确诊患者的亲朋向网友求助。对于此类求助信息,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插队”行为,即优先帮助了通过网络求援的患者,就会导致一个正常排队的患者被救治的资源与机会被抢占。您怎么看?
另外,我们应当如何帮助那些因为数字鸿沟、不知该如何通过网络求援的弱势群体?
杜骏飞:
社会资本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社会不平等。
而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在于“损有余”,而在于“补不足”。
我认为,因为还有很多你这样的人的存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未来,还是光明的。
@念念:
杜老师您好,这段时间每天信息爆炸,流言、谣言与真相混杂,辟谣与“反辟谣”频现(今日,澎湃新闻最终证实确实有一位名为何辉的志愿者感染去世)。想要请教您,应当如何保持判断力辨别真相?
面对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报道,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又不应该相信什么?
杜骏飞:
关于判断力的养成,第一个要点是
绝对能力的建设
——
判断力的基础包括三部分:对经验性材料的鉴别;思想的推理:概念、逻辑、方法论;观念:尤其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
以上,不知你得分如何?如果不足,那就学习。
大学的真正目的,其实不是教知识,而是确保下一代有人具备卓越的判断力——希望他们中也有你。
第二个要点是
相对能力的呈现
——
假设你的判断力目前尚不丰沛,那就减少“计算任务”的复杂性,让自己的“信息源”(或信息环境)更精纯;同时,也要让自己的思考任务(指“问题”而非“主义”)更简约,如此为宜。
@Fahwoi:
为什么要赞扬牺牲,为什么武汉成了上甘岭?
杜骏飞:
所有的牺牲,都首先是值得“悲悯”,而不是以“赞扬”来遮蔽悼惜。
一味赞扬牺牲的人,无非是不敢面对死难的责任。
@缈意轩:
杜老师晚上好,最近确实心有迷茫。对于这个社会,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价值呢?
一旦有大事发生,比如现在,医护能救人,警察能维稳,学者引领方向,真正的媒体人是瞭望者。其他人呢?好像都没有什么价值。如果一个人生而没有持久、坚定、内在的价值,那人的一生,岂不无力而寡淡?
@王小拉:
老师好,我是一名地铁基层员工,现在唯剩地铁还在运营,终日的倒班忙碌中认为自己是一颗螺丝钉。
曾经有过新闻理想,一路升本、尝试考研、考公,有成功有失败,但最终走向了平凡的人生,没有实现所谓理想。
有时候想想,原生家庭、高考其实已然决定了命运,挣扎不出。我是个女孩子,但是想问老师,胡适在书中借他人之口提出的那个疑问:“小山,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
杜骏飞:
意轩、小拉,二位好,我曾在《
那些相见恨晚的见识
》(杜课919期)里说:
自感平凡才是一个人的成人礼。
其实,我们生而为人,大多出身平凡,相貌平凡,职业平凡,成就平凡,连一生的运气都很平凡。
最糟糕的是,很多东西还是我们自己不能驾驭的。
当你想超越这平凡生活时,大约有两个常规路径:其一是勇猛精进,其二是甘于平淡。
其实,勇猛精进,是有天花板的;
甘于平淡,或许得是“自绚烂归于平淡”才有说服力。
因此,我推荐的心得是:
寻求细微的领域(即使是业余爱好),加以专注而持续的努力,确保自己能寻求到稍能令自己安心的东西,如果,恰巧你的努力还能对社会不无裨益,那就叫“人生意义”。
还有一个告诫也至关重要:
倘若你确定无法实现伟大的人生,而又心向往之,我建议你时常阅读伟大的书,尊敬那些伟大的思想,亲近那些伟大的灵魂。
这样,等你老时,你可以对孩子们说:我确实常常有眼前的苟且,但我一生都在努力眺望远方的田野。
@777:
故国身影沉默,大地孤独闪光。
这是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对疫情期间坚守新闻专业性和人文关怀的新闻工作者的评价,他们来自财新,财经,三联,新京报……
可是他们的报道很多看不到了,
这些报道无不凝聚着记者们的汗水和泪水......。另外,也想表达一下对您的敬意……
杜骏飞:
谢谢你。爱默生说:“
每一本烧掉的书都照亮了这个世界。
”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
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